编者按:
姜文,中国电影界的全能导演,堪称鬼才人物。他的电影常以新鲜、狂放的精神与大胆的想象力引人注目。
以往姜文的六部作品都属于年代剧,四部定格在民国背景,两部则聚焦在那个激情四溢的时代。然而,《你行!你上!》打破了这种传统,首次挑战了改革开放后现实题材的电影创作。
雷霆般的叙事节奏与话语狂欢依然是姜文电影的一贯特色,而这部作品也因此引发了前所未有的争议。过去即使是普通观众表示“看不懂”,影迷们依然能够进行深入的解读。但这次,似乎有些不一样了。接下来的文字来自一位三十年影迷的感受,他感到有些迷惑……
等待了七年之久,姜文的新片《你行!你上!》终于上映,依然是导演、编剧、主演三位一体的创作模式,讲述了钢琴家郎朗的成长故事。影片勾画了两位有着野心的人的不期而遇。
对于姜文这种大导而言,七年的等待并没有带来关于风格变化或者能力下滑的担忧。毕竟,《鬼子来了》与《阳光灿烂的日子》间隔了六年,《太阳照常升起》又有七年的空档。看起来六到七年正是姜文创作出一部佳作的必要时间。
然而,如今观众的审美变化已经远超世纪初,《你行!你上!》所延续的姜文风格,已不再是简单的口碑分化。影片中某些设定与手法,在当下的环境下容易引发批评。
例如,影片开始后的第一个镜头,电脑特效制作的腹腔内婴儿,与外界父亲的絮叨对话,展示了郎国任(由姜文饰演)的人物特征。但问题在于,镜头后段婴儿手指如弹钢琴般跳动,似乎意在幽默一把,却不免让人联想到“母胎开挂”的情节设定。
这一镜头,将姜文一贯的天马行空风格,从独特魅力减弱到充满男性爽感的俗套。接下来的剧情也在“征服的快感”与“征服后的空虚”之间摇摆不定,令观众感到有些迷茫。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对血统型主角产生反感。例如,在连载二十多年的漫画《海贼王》中,随着每个角色身世的揭示,网友们往往嘲讽“原来一切都归结为血统”。血统决定命运的设定,现今已经让很多人难以接受,更何况这部电影中的主角在母胎里就具备“外挂”了。
天赋这个概念,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接受程度。在当下,厌恶天赋论的人远远超过了推崇者。毕竟,现在的年轻人从小就接触到过多的“开挂”文学,抱着太多的天赋梦想,然而踏入社会后,他们的梦想遭遇破灭,便自然产生了厌恶。
如果抛开商业上的考量,郎朗其实并不是一个合适的传记片选题。对中国观众来说,郎朗过于知名,且他成名的方式单一。99%的中国人认识郎朗,是因为他在国际比赛中连斩多个冠军。他的名气,就像每四年会火一次的奥运冠军一样,满足了大众对“王者”的崇拜心理。
然而,郎朗所从事的古典钢琴演奏领域,并不是大多数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对郎朗的了解往往也只限于被动接受。很少有人主动深入了解郎朗的成长故事,可能只是看过他在综艺中的表演,或者读过他父亲的回忆录《我和郎朗30年》。
现如今,公众视野中的郎朗形象几乎完美,争议几乎为零。所以,拍一部关于郎朗的传记片,戏剧冲突从哪里来呢?
在《你行!你上!》中,几乎所有的冲突都围绕着“输”与“赢”展开。影片没有找到更贴近普通观众的戏剧张力,反而像是一场发生在平行宇宙或游戏世界里的“打怪升级”,既狂放又空洞,似乎与观众毫不相关。
即便影片后期,郎朗的对手变成了美国人,也只是激起了表面的爱国情绪。郎国任所说的种种狂言,虽然看似新颖,却给人一种自嗨的感觉。
影片中,只有郎朗一家使用了真实姓名,其他人物如老师、同学、经纪人等,都使用了化名,这给影片增添了一种魔幻色彩。观众不禁怀疑,影片的真实度和创意究竟走向了哪里。是现实主义吗?还是魔幻改编?都不太清晰。
郎朗在首映式上曾表示,影片的“皮”是他们一家的故事,而姜文导演的任务是加上“馅”。不过,在观看过程中,观众不得不先“吃下馅”,而忽略了“皮”到底是什么味道。
这种“皮馅分离”的体验,使得观众的代入感因人而异,反应极其分化。例如,在观看影片时,我不禁想到,如果郎朗的两位恩师朱雅芬与赵屏国还在世,是否会接受影片中那种符号化、夸张化、武侠化的老师形象?
虽然我知道电影与现实不同,且支持创作者的改编权利,但这种改编方式常常带来了不少争议,使得我不禁产生疑虑……
一直以来,我都难以准确找到形容姜文电影风格的词汇,直到观看《你行!你上!》时,突然想到日语中的“中二”一词,仿佛比任何中文词汇都更贴切。
“中二”一词最初指的是青少年时期自我意识过剩的表现,后来逐渐用来描述那些带有自我陶醉与夸张表演的风格,尤其在日本动漫与电影中常见。《你行!你上!》中,当情绪到位时,镜头一转,郎朗便在塔吊上纵情演奏《黄河钢琴协奏曲》,建筑物周围的人们都被感染。
尽管这种风格在短视频与微剧中常见,但是否所有电影院的观众都能适应这种快节奏的“中二风”呢?我个人倒是觉得接受起来没有太大障碍,毕竟在许多动漫中,我曾看过用足球、围棋等元素作为战斗技能的场景,所以钢琴也能变成“战斗技能”,让我觉得颇为畅快。
尤其是影片中郎朗参加比赛的那一段,仿佛完全融入了“中二”的氛围,降旗升旗的表现手法更是让我忍不住暗笑。确实,中二风格还是与日本人的形象、语调最为契合。
影片中甄子丹的出现,似乎是向香港功夫片致敬,但它又像是先向日本电影致敬,最后再回来致敬香港功夫片。虽然这种循环有点拗口,但对于内地观众来说,可能并不容易理解。
最终,姜文的野心与“爹味”始终贯穿影片,尤其是他所饰演的郎国任角色,更是让电影充满了父亲的味道。
影片中的经典台词,虽然威力十足,却大多集中在“我”与“你”之间,语气凌厉但没有太多余地,让人不禁产生一种过于硬核的父权气息。
这一点,也在票房上体现了出来。《你行!你上!》的票房预期被下调,显然电影中浓重的“爹味”与姜文的雄心,注定很难突破暑期档的激烈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