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云社的票价已经被炒至天价,但相声演员张伯鑫的专场,却依然面临三百块一张票都卖不出去的困境。这种强烈的反差,直指张伯鑫。作为曲艺界的一位本应轻松成功的人物,他有着显赫的家世:祖父是相声大家,外祖父是单弦泰斗,而他自己从小便获得了相当的艺术熏陶,9岁便在曲艺比赛中斩获大奖,并拜入了相声巨匠高英培门下。
然而,张伯鑫的人生却曲折异常,甚至曾一度脱下大褂,成为了一名环卫工人。这位天赋异禀的年轻人,究竟为何从王炸般的起步走到了如今的困境?
如果论出身,张伯鑫手中的牌堪称王炸。他的家庭简直就是一座活生生的曲艺博物馆,祖父张喜林是相声名家,外祖父希世珍是单弦泰斗,父亲张同和是李润杰的亲传弟子,母亲希婉英是单弦名家马增蕙的高徒。其他人还在拜师学艺时,张伯鑫早已沉浸在曲艺的世界里,跟随外祖父学习单弦,跟父亲练快板,最后顺利拜入高英培门下。可以说,张伯鑫的起跑线,比大多数同行高出了好几个身位。
9岁便赢得了曲艺大奖,年轻时的他仿佛注定要走向成功。但命运的捉弄却给了他一个光鲜的开局,却没有为他指引一条顺畅的道路。张伯鑫的人生就像一颗总也无法找到轨道的弹珠,四处碰壁、颠沛流离。他曾加入多个相声团体:北京相声剧团、老北京曲艺艺术队、福乐社,每一个名字都响亮非凡,但无一不短命。他甚至一度当上副团长,但还没坐稳椅子,团体就已经解散。
在人生最困顿的时候,这位名门之后,脱下相声服,换上橙色工作服,成为了一名环卫工。扫街的生活,显然并不容易。而他也曾想过自立门户,2007年创办了挚友相声俱乐部,又与王自健等人合作了北京第二班,眼看着事业就要起飞,却因内部矛盾与王自健闹翻,最终黯然退出。
他的命运似乎总是在成功的边缘停滞不前,而每次都被无情地推开。张伯鑫有才华、有能力,但这些优点并未将他推向成功的彼岸,反而一次次让他摔得更重。
外界对他的评价,似乎是一场罗生门。他既有过感人的闪光点,曾在徒弟重病时,亲自发起义演为其筹款。在演出结束后,他和高晓攀一起跪下谢恩,向观众磕头致谢。那一跪,跪出了师徒深情,也体现了男人的担当,打动了无数人。但转身之后,他又与自己的师父兼干妈马贵荣展开网上互怼,甚至一位前辈被他激怒到公开斥责,丝毫不留情面。这样的一幕,让人不禁思考:当年那个为徒弟下跪的张伯鑫,究竟去哪了?
在相声界,曾有“南郭北张”的说法,指他与郭德纲平起平坐。郭德纲见到他的师父高英培,都会恭敬地称呼一声“师大爷”。德云社尚未崛起时,两人曾合作过,张伯鑫在圈内的地位,几乎与于谦、孙越相当。可随着德云社的飞速发展,张伯鑫的人生轨迹却一路下滑,事业陷入低谷。他的一生,仿佛就是一场海水与火焰交织的悲剧。
2018年,《相声有新人》节目将他与郭德纲这对昔日旧友放在了尴尬的位置,一个成了选手,一个成了评委。在与德云社的孟鹤堂PK时,孟鹤堂言辞恭敬,尽显对前辈的尊重。而张伯鑫却突然说了句:“我让了。”这三个字如同一块石头投入了平静的湖面,瞬间掀起轩然大波。让,究竟是让给比赛,还是让给面子?这句话被大多数解读为输不起,是在依靠资历施压,而不是依靠艺术的实力。
这一句“让了”不仅没有挽回张伯鑫的面子,反而让他在观众心中的形象大跌。节目播出后,他没有反思,而是频频在媒体上提及此事,满是委屈和不满,甚至公开讽刺德云社的相声只是搞笑罢了。这种言辞并未能挽回他的声誉,反而让他更加孤立,陷入了与观众的对立。
面对德云社的成功,张伯鑫似乎没有学到任何东西,反而心生怨气,公开喊话:“不要一家独大,让别人没有饭吃!”话语指向郭德纲,暗指德云社垄断市场、抢走所有人的饭碗。听起来让人觉得痛快,但经不起深究。郭德纲的成功,岂是单纯依靠“抢”来的?他虽初中未毕业,却自我修炼,口才与文化底蕴深厚,对儿子郭麒麟的教育更是严苛有加,培养出了一个谦逊懂礼的好孩子。德云社之所以能够稳健前行,正是因为郭德纲几十年的积淀与坚持。
市场从来都是最公平的镜子,它不会照出谁的辈分高低,只会照出谁的作品受人欢迎。郭德纲曾在某作品中提到:“你把我弄死了,你的票也卖不出去。”这句话,仿佛是为张伯鑫量身定制的预言。
将自己的失败归结为被打压,把别人的成功当作垄断,这种逻辑更像是一种自我安慰。健康的竞争应当是互相推动,共同进步,而恶性内卷只会暴露自身的短板,将责任推卸给那些走在前面的人。相声这碗饭,最终还是要靠观众来评判,艺术和人心,二者缺一不可。
如今,德云社日渐壮大,而张伯鑫却正走向下坡路。他还在为自己争取流量,口无遮拦的言论只会让他被市场淘汰,成为时代的弃儿。终有一日,这种态度将让他失去机会,消失在芸芸众生中。
张伯鑫的故事,成名过,也挫败过,重新创业,然而最终会消逝在时代的浪潮里,悄无声息。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只要作品好,符合他们的口味,时间会证明一切。而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更多的人投入创作,而非仅仅依赖一枝独秀。希望未来,张伯鑫能够更多关注创作,而不是纠结于过往的纷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