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相声界的传奇人物,张寿臣可绝对是绕不开的一位。解放前,他可是公认的门长,第一位真正行使门长权力的人,尽管此前相声界已有门长的概念,但真正担起这一责任的,非张寿臣莫属。说到张寿臣,那可真是个能耐非凡的存在,他的相声水平堪称一绝,一度被誉为“相声大王”。不过,虽然名声早早就响彻一时,张寿臣也并非一路顺风顺水。解放前的撂地演出,他也曾遇到过一些麻烦,但凭借自己的智慧与手段,最终还是赚得了满满一兜子银子。你说,这背后究竟有何玄机?
张寿臣的相声之路,起步于他拜师焦德海大师,属于德字辈的相声艺人。出师之后,张寿臣在京津一带开设撂地演出,凭借传统段子和他自创的新段子,张寿臣很快就吸引了大量观众的注意。凭着扎实的功底与高超的技艺,张寿臣逐步在相声界崭露头角,到了30年代,他已是当时最火的相声演员之一。
张寿臣作为寿字辈的头号人物,拜师时间最早,按相声界的规矩,理应成为这一辈的门长。虽然早期相声界就有“门长”之说,比如德字辈的艺人尊裕德隆为门长,但张寿臣才是真正行使这一职权的第一人。张寿臣之所以能拥有这样的地位,不仅是因为他的相声技艺了得,还因为他为人公正、正直,深得同行与观众的尊重。他在日伪时期曾坚决抵制日本人,拒绝与日本人合作,展现了一个门长应有的骨气和担当。
1947年,已是声名赫赫的张寿臣再次来到北京,突发奇想来到天桥撂地演出。大家纷纷赶来围观,想一睹这位相声大佬的风采。然而,天桥那时候鱼龙混杂,有些人却心怀不轨,想着给张寿臣找点麻烦。要知道,解放前的相声演员靠的是“打赏”维生,所谓“打钱”,就是观众按照规矩打赏演员,而打钱的第一个人就是所谓的“领杵”。但这次,故意作怪的观众们在“打钱”时没人出钱,互相推诿,结果让张寿臣尴尬不已。
不过,张寿臣可不是一般人物,凭着多年在撂地演出的经验,他立刻看出了问题所在,便巧妙地安排了自己的两位师弟,让他们在台上假装斗嘴、互相指责对方的相声不好,并打起赌来,看谁挣得钱多。结果,这场假戏真做,观众们都以为两位演员真在争执,气氛一度变得紧张起来。等到打赏的时候,大家纷纷掏钱,甚至变成了一场“扔钱大赛”,两位演员最终都赚得盆满钵满。
这一幕,恰恰展示了相声演员高超的舞台技巧。这种通过铺垫话题,引导观众情绪,等到包袱抖出来时,让人又惊又喜的手法,早在相声的撂地演出时就被广泛使用了。如今,许多相声演员依然常常用这种技巧,让观众不自觉地进入情境之中,直至高潮迭起。而张寿臣的“相声大王”之名,也正是在这类撂地演出中,慢慢地叫响的。
你看,张寿臣不仅相声水平高超,处理场面也有一套,真是个活生生的相声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