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朋友们每天都知道她的消息,我这个制作人却一无所知。”
短短一句话,像刀子一样,划破了“复工传言”的糖衣——这不是热心,是炒作;不是复出,是表演。
当制作人B2公开否认小S复工,语气中尽是讽刺,整个娱乐圈的瓜,瞬间炸开了锅。
到底是真复工,还是“借姐姐的热度炒一波”?
到底是节目需要她,还是她更需要节目?
这场小S与吴姗儒的“主持宫斗”,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节目那么简单。
台前是掌声与镜头,幕后却是一场关于流量、资源、话语权的斗争。
二、【幕后故事:她说休息,别人却在发疯】小S这一休息,就是半年。
原因大家都知道,大S的突然离世让她身心俱疲,选择暂停所有工作。但停工归停工,复工的消息却一次比一次准,甚至连“哪一天回来”都能被媒体提前泄露。
奇怪的是,每次爆料,制作人都说“不知道”。
你说她要复工,她朋友圈沉默;你说她复出无望,她又现身画展;你说她无心事业,她却私下打听收视率。
这到底是“隐退”,还是“铺路”?她不说话,却有人替她说;她不发声,热搜却从未停。
更讽刺的是,这些消息居然连制作人都第一时间从新闻里知道。
B2直接发文暗讽:“我这个制作人消息最晚。”
这话听着像自嘲,实际上是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了炒作的脸上。
三、【节目是她的,舞台却已不是】《小姐不熙娣》这个名字,本就为小S量身定做。
但现实却讽刺得很——她的节目,她的名字,她却说不上话了。
吴姗儒临危受命,原本只是代班,却一干就是半年。期间风波不断,“踩照片事件”一度让她上了热搜,被骂得体无完肤。
但B2却力挺到底:“收视不错,干嘛辞职?”
一句话,直接打消了“吴姗儒请辞”的传闻。
更耐人寻味的是,金钟奖报名风波。
原本小S以为自己是唯一主持,结果节目组也给吴姗儒报了。媒体一爆,小S据说“非常不满”。
而B2又出来澄清:“是我自己的一厢情愿。”
你品,你细品,这句话里,是不是有点“有人不开心了,只好我来背锅”的意味?
当年《康熙来了》,蔡康永帮她挡子弹;现在,她只能自己应对风波。
四、【谁才是收视保障?】吴姗儒顶着压力主持半年,节目不仅没有掉粉,反而稳定在收视前列。
数据不会说谎,广告商也很诚实。虽然媒体总爱写她“耍大牌”、“观众抵制”,但电视台看重的,是结果。
说到底,舞台不是靠情怀撑起来的,是靠实力。
而小S这半年,虽然“复工”两个字挂在嘴边,真回来的时间一次次延后。
她最后一次公开露面,是出现在二女儿Lily的画展上,25幅画卖出上百万台币,引发圈内人士热议:“这么高的吸金力,S妈不心动才怪。”
但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她仍有号召力,但节目组并非非她不可。
五、【靠姐姐热度复工,小S还能撑多久?】有人说,小S的事业,是靠大S托起的。
从《康熙》停播,到《小姐不熙娣》上线,再到《熙娣想聊》的短命试水,背后都有大S的身影。
如今大S去世,小S“复工”却总围绕在“缅怀环节”“冥诞纪念”这些关键词上。
你说是情感真挚也好,是借势营销也罢,但观众不是傻子,真情和炒作,一眼就能分出来。
正如那句老话:“树倒猢狲散,靠山山倒靠水水流。”
小S要真正复出,不是靠姐姐的热度,不是靠媒体的爆料,而是靠她自己,重新站上舞台,拿出让观众买单的表现。
否则,再多的热搜和话题,也只是昙花一现,镜花水月。
十月能不能复工,不是台媒说了算,也不是制作人一个“欢迎回来”就能决定的。
真想回来,就别玩“欲擒故纵”的戏码。
观众不缺情怀,但更看重诚意。
六、写在最后娱乐圈没有永远的主角,舞台只属于那个“还在发光”的人。
无论是小S,还是吴姗儒,能不能站稳脚跟,靠的不是情怀,而是实力。
别再拿“复工”当剧本,把观众当道具。观众要的,是一场真真正正的演出,而不是一出“炒冷饭”的宫斗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