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代的洪流中,光怪陆离的人事渐渐暴露出它们的真相。我们放眼望去,竟发现一场盛宴的色彩,在绚丽的舞台之下,却躲藏着不少骇人的荒诞。
近日,某影展竟以林志玲这位年近五十的过气女星为超短片单元的评委,实在令人侧目。无他,红毯上她脸上反射出的光泽,仿佛沐浴在苍白的灯光下,混合着浮肿的状态,竟引发影迷的强烈不满,足以称得上是一阵腥风血雨。她面临的嘲讽也不少,像是被称为“硅胶娃娃成精”,在评委席上连表情管理都显得那么笨拙,她究竟能否理解青年导演们的先锋创作呢?
谈到她的演艺生涯,提及的作品无非是《赤壁》《天机·富春山居图》等,也不过是豆瓣评分徘徊在四到六分之间,网友皆以“用脚演戏奖得主”来调侃,这样的资历,也让人忍不住怀疑她是否真称得上“资深演员”。而与此同时,其他实力派演员如梅婷等也在评委团中显得卓然不群,真不明白这背后的选人逻辑竟是如此模糊。
再往前追溯,曾经在超短片单元担任评审的竟是忻钰坤这样的金马提名导演,如今却将其换成一位几近退出主流的女星,这样的降级未免令人生疑,似乎评委的资格已不再是专业能力,而是流量的影像。在社交网络上,林志玲的微博超话签到人数不过区区三百余人,而三个月的百度指数更是屡屡未破万,粉丝们在超话中翻出的依旧是十年前的活动照片,最近动态的点赞数也乏善可陈。
影展总监李孟萱曾言“评委必须对影像语言有精准的判断力”,不禁令人质疑:林志玲那如娃娃般的声音和“撒娇式”的点评,究竟算不算对影像语言的精准把握?
如今的观众,早已不再是以貌取人的幼稚之辈。正如往届获奖短片《南方午后》,关注的是性少数群体,而今年的入围作品中探讨阿尔兹海默症等社会关注议题,就如同把只擅长画简笔画的人请去评审油画双年展,兴许这样的选择只会让人哑口无言。
青年导演渴望的是专业的引导,而非过往明星的华美光环。电影节的评委席本该是审视与理性的殿堂,而非仅是美容院的高潮时刻。我们逐渐走出了看脸的时代,填充剂所塑造的轮廓,终究无法掩盖演技的匮乏,亦不能支撑评委应有的专业素养。
与其继续捧高那些过气明星,不如为真正理解电影的创作者们提供一个舞台。愿未来的影展,能以更专业的目光对待每一位评委,给那些值得的人以机会,期待电影艺术在新时代中迎来更璀璨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