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王广海不知妻儿被杀,看懂这些细节,才知导演深意
“鸡鸣寺的鸡不鸣,莫愁湖的愁更愁。”1937 年南京陷落时的绝望与悲怆,通过《南京照相馆》直直地砸进观众心里。
看过太多战争片,大都选择用宏大的视角讲述苦难,《南京照相馆》却反其道而行之。它没有鸟瞰历史,而是俯身看向洪流中的小人物,用荡气回肠的故事和一张张照片,呈现那段泛着血色的过往。吉祥照相馆的墙上,曾挂满南京人的琐碎幸福:新婚夫妇、满月婴儿、寿星老人…… 那些平凡笑脸,与后来的满目疮痍形成触目惊心的对比。
二刷后才懂导演的功力,每个镜头都带着尊重与真诚。它从不给军国主义暴行找任何借口,不像某些影片刻意塑造施暴者的 “善意”。暴力镜头也多对准施暴者,林毓秀唇边的口红、凌乱衣衫与绝望表情,比直白呈现更让人心疼;疯掉的凤华、日军后背的烂疮,更易激起愤恨。
细节里藏着无数伏笔。苏柳昌 1213 的编号,老金最后拿相机拍照的反抗意味,计算洗照片时间的民谣,都耐人寻味。日军换子弹与换胶卷的交叉剪辑,让胶卷成了审判他们的武器。伊藤曾轻蔑说中国人的照片不重要,后来照相馆样片被替换,结尾却用市民照片呼应 —— 中国人才是南京的主人。
日军摆拍 “和善” 照片时,因婴儿啼哭就将其摔在地上,母亲喊的 “华华” 既是孩子也是华夏。日本军官写 “礼义仁智信” 时,镜头闪回其恶行,尽显伪善。老金用幕布带人们 “游览” 故宫、长城,孩子喊 “大好河山”,对比残破南京,践踏感直击人心。
俯拍的残破佛头下,是垒起的平民人头,佛难佑人,紧接着是日军杀人比赛的镜头。结尾,当年的血色照片与今日南京街景叠印,让人懂得和平里藏着先辈多少未竟之愿。
王广海不知妻儿遇害的情节曾引争议,导演解释是用长焦制造命运错位 —— 他转身时妻儿正呼救,堵耳时恰逢亲人呼唤。这样的错位在片中不止一处,战争的残酷远胜于此。
影片最后,日军被处决时,相机拍下子弹击穿头颅的瞬间,不少观众落泪。我们爱和平,却不能忘历史,胶片会褪色,民族记忆必须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