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厅9》最近两期让我很生气:姜妍端出的鱼没烧透,林大厨对着小煤气灶不说话,仿佛两根刺打破了我心中对慢综的美好期待。
原来我们以为的治愈,其实是节目组特意设置的「艰难模式」,就眼巴巴地等着看嘉宾犯难。
先讲讲那条鱼的事哈,镜头里姜妍拿着鱼走出去,接着又完好无损地退回来了。
弹幕都在说她「水平下降」,可紧接着画面一变,特写对着没锅盖的薄底锅以及那团小小的蓝色火焰,我一下子就被气笑了。
这哪是在检验做饭的手艺,纯粹就是在考验野外生存的能力,用酒精灯来煎鱼,就算是米其林三星的大厨来了,估计也得翻车。
更厉害的是切菜这件事,姜妍拿着一把水果刀对着青菜比画,手一抖就把手指划破了。
弹幕马上出现「不专业」的字样,可谁能料到,节目组连一把正经的菜刀都不给提供?
我们平常出国旅游,就连中式菜刀都得办理托运。
不过他们可好,直接把厨师送到摩洛哥,却只配备了一把小刀,这哪里是开餐厅,明明就是在拍摄《荒野厨神》。
林大厨极为崩溃,看着让人心里挺不好受。
他平时习惯后厨十几台旺火灶一同开火,现在却只守着两个小炉头。
客人一多就得排队等锅热乎,他憋得脸通红,可只能把锅铲扔水池里又默默捡起来接着炒。
那时我看到的并非什么综艺效果,而是一个真心爱菜的人被环境逼至绝境。
我突然察觉,我们所喜爱的「治愈」实则是依托于「可控的艰难」之上:最好存在些许小麻烦,但别真正影响吃饭。
而当节目组将硬件降至生存线以下时,麻烦便不再是调料,反倒成了主角,观众的情绪也从「好可爱」转变为「好压抑」。
就像我和闺蜜去旅游,提前订好的网红民宿突然停水,第一反应不是觉得「真有意思」,而是「现在谁去联系客服」。
同样,厨师连锅都用不顺的时候,不管怎么代入,都没法体会那种「岁月平静」,只会明白他们的烦躁。
更厉害的是,这「困难模式」暗暗改变了嘉宾的人设。
黄晓明原本是霸道总裁,一下子变成了安抚方面很厉害的人,这并不是他自己发生了变化,而是所处的环境让他成为了调节气氛的角色。
姜妍从「最想嫁的厨娘」变成了「手脚不是很灵活的代表」,也不是她本身的能力不行了,而是游戏规则在起作用。
我甚至怀疑,节目组是故意把设备降级。
毕竟上一季在泰国,林大厨还能秀颠锅,这一季直接回到原始社会。
对比同期《花儿与少年》的豪华房车,这种「穷苦」路线反而成了记忆点,热搜体质拿捏得死死的。
可是观众也不是傻子,当「意外」多次多到好像是剧本,滤镜就会破掉。
我们愿意看明星手忙脚乱,前提是那慌乱是真实的,要是连菜刀都得遮遮掩掩,那和提前写好台词的「吵架戏」有什么不一样,诚恳才是慢综艺的基础。
倘若我是嘉宾,或许也会选择隐忍,录完一整季节目,不光能拿到通告费,后续还可能有商业合作。
林大厨就算再不满,也只能在镜头前挤出笑容,毕竟得罪平台就等于砸了自己的「国宴厨师」招牌,成年人世界里的潜规则,在综艺里被演绎成了一场无声的哑剧。
这事让我想起公司团建时,分到特别破旧的灶台,明知道是行政部预算不够,还得笑着拍照发群里。
不一样的是,同事知道我在装,观众却觉得嘉宾真就那么「傻」,这种信息差,就是节目最狡猾的地方。
当然,你也可以说「看综艺别太认真」。
但当我发现连姜妍都要靠粉丝科普「锅不行」才能洗白时,突然意识到:我们骂的不是嘉宾,而是自己。
为什么总把「真实」寄托在一台被提前写好剧本的摄像机里?
下一次《中餐厅》或许可以尝试一些让节目组提前公布设备清单,这样厨师们便能事先调试炉灶。
把「难题」控制在「有趣」的范围内,不让大家陷入「受苦」的状态。
毕竟观众真正想看到的,并不是明星多么窘迫,而是在合情合理的情况下,他们所展现出的光彩与魅力。
最后想说,如果治愈需要靠别人受罪来衬托,那还不如不治愈。
下次再看到姜妍切到手,我会先问一句:到底谁没收了她的菜刀?
这个问题不解决,《中餐厅》永远只是一场精致的苦难表演。
你们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