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发布了一份《管理提示》,针对当前微短剧的乱象提出了严格规范。微短剧这一新兴文艺形式虽备受青睐,发展迅猛,但部分抗战题材的剧集却掉进了“神剧”的陷阱,内容质量堪忧。
具体来说,这类剧集有些不切实际的元素,严重脱离历史背景,甚至让抗战时期的故事变得荒诞可笑。例如,某些剧集中,角色们竟然能拿着激光测距的反坦克火箭筒,或是奇迹般地穿越回1944年后还拥有手机信号,能通过手机观看日本投降视频,借此获取女主角的信任。这种剧情将抗日战争的艰苦抗争变成了笑话,观众无不为之震惊。
更夸张的是,类似“手撕鬼子”、“裤裆藏雷”、“飞檐走壁”这些荒唐场景,似乎都无法与之匹敌。比如神奇的绣花针,可以发射机关枪一样的速射弹药,还能自带导航;扔个手雷竟然能炸下日本飞机;肩扛无后坐力的大土炮,简直让人不敢相信。
尽管抗日先烈的勇猛与毅力不容小觑,但这些神剧却把“猛”演绎成了肉体上的超自然能力,远远偏离了历史的真实面貌。抗战的真正意义,更多体现在坚定的意志和英雄的牺牲,而非无敌的身体力行。
不仅如此,微短剧中超人化的剧情层出不穷——村民用弹弓击败日军,童子军缴械正规军,甚至出现了“中枪死而复生”的桥段,这些都让人看得目瞪口呆。
关于日本人的描写,更是充满争议。并不是说要将日本人描绘成无所不能的强敌,而是不能把他们塑造成毫无威胁、智商堪忧的布娃娃。例如在《七七事变,师父让我下山》这部剧中,男主角拿着大刀冲向全副武装的日军,而对面的日本军官却宛如“断电”状态,不反击也不指挥,完全站在那里等着被砍。这种设定不仅显得极为不合理,也不尊重历史。
更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神剧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极度的个人主义。某些剧集将抗日大义私化,简化为个人情感纠葛。例如,男主角参与抗战并非为了国家,而是为了自己的爱情,他抗日的真正动机仅仅是为了赢回心爱的姑娘,甚至与其他男主争风吃醋。这样的情节,简直把抗战历史当作都市恋爱的替代品,完全背离了创作的初心。
究其原因,导演和编剧们显然是“迎合市场”的产物。由于微短剧制作周期短、反应迅速,他们往往根据观众的喜好进行调节。神剧虽然逻辑荒谬,却往往能收获极高的关注度和点击量,这使得类似内容在市场中层出不穷。与之相对,拍摄严肃战争剧所需的精力和资金投入较大,且翻拍经典剧作也有一定难度,这使得很多剧集制作者宁愿选择低成本、高效益的“神剧”套路。
虽然这类剧集在短期内有市场,但这种趋势已经引发了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广电总局的这一举措,正是为了规范市场,防止神剧泛滥。行业的领导者们或许会觉得这是一种束缚,但我认为,这更像是一次重要的指导,为如何正确展现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大家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