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酬?我不要了。”黄渤这一笔划下去,划掉的不仅是数字

“片酬?我不要了。”黄渤这一笔划下去,划掉的不仅是数字

在电影《戏台》的拍摄过程中,黄渤做出了一个并不被看好的决定——他划掉了片酬上的数字。这一举动,仿佛让所有人都觉得这是一个“不聪明”的选择。当时,剧本尚未确定,排片遥遥无期,甚至连陈佩斯导演已经把房子抵押了。而行业普遍的共识是:拍一部京剧题材、还是黑白电影,观众根本不会买账,更别提赚钱。

然而,黄渤在这种情况下选择了最“赔本”的路。他甚至能凌晨四点还在练声,丝毫不感到疲惫。每一句带着北方口音的台词,他反复录了一百多遍,直到录音师忍不住说:“你再来就别来了。”黄渤笑着回答:“如果再不准,就不成这个角色了。”那天,导演陈佩斯在监视器后沉默了好久,最后低声说道:“他是真的相信这部戏。”

当时,谁能想到,《戏台》的开局会如此艰难。最初的投资方换了三拨,刚签完合同的两家公司却反悔了。甚至有媒体爆料,排练厅的租赁费都没筹齐,团队只能在深夜十点才开始排练,凌晨两点才结束。陈佩斯导演的工作人员回忆,那段时间,导演几乎每天骑车回家,困得连沙发上的一席之地也能让他睡着。朋友们劝他放弃时,导演只说:“我不能放弃这部戏,不能对不起我爸。”

真让人意外的是,这部黑白京剧片真正崛起,竟然是通过短视频平台的一条三分钟剪辑。没有宣传团队,也没有商业包装,靠的仅是年轻观众自发制作的片段。这段视频是一个老艺人教徒弟:“人活一口气,戏撑一口劲”。上传者留言称,“我爷爷是票友,看这部电影一边笑一边流泪。”这段视频在抖音上播放量破亿,评论区成了现实版的“票友集中营”。

虽然票房的表现并不惊艳,前五天的收入刚刚超过五千万,放在如今的动辄几亿票房的大制作面前微不足道。但值得注意的是,《戏台》排片只有5%,大多数场次甚至是在午夜或清晨。即便如此,它的场均上座率却超过了许多商业大片。影院经理感叹道:“几天前还没人看,现在午夜场座无虚席,连旁边的便利店都备足了夜宵。”

这不仅仅是情怀和怀旧的体现,更是一种文化的逆袭。当你看到00后在豆瓣上询问“戏曲化妆如何画眉”,看到大学社团主动联系剧组,想排演校园版《戏台》,你就知道,这已经不仅仅是一部电影。这标志着京剧从被动的“传承”,逐步变成了主动的“学习”。

最令人感动的,或许就是这部电影的幕后逻辑——没有流量明星,只有演员们“实实在在”的努力。导演陈佩斯不是依靠营销号的捧杀,而是靠时间的沉淀;演员们不是依靠热搜和炒作,而是靠一遍又一遍地背台词、练习唱段,直到他们的表演与真正的戏班子无异。

陈佩斯曾深沉地说:“我们这一代人,是靠信念撑到今天的。”在这个连网剧都要求“爆点”的时代,他坚持用黑白片拍一部讲京剧的电影,讲一个节奏缓慢到“观众容易走神”的故事。乍看之下,这似乎是一个不明智的选择。然而,当我们在影院看到那句“戏比天大,钱算个屁”出现在大银幕上,看到全场观众为之鼓掌时,我们或许就能理解,他们为何敢如此坚持。

有评论认为,黄渤在这步棋上,是用时间和尊严交换传承。有人觉得这不过是演员为自己打造人设的套路,但当你看到他那句不完美的台词,带着一点发音的偏差,却精准传递着情感时,你会突然明白:不准的并不是他,而是我们这一代与“戏”的距离太远,早已忘记了台上每一招每一式,背后是多少前人用生命换来的。

然而,现在,有人开始重新记起这些。

这种情况,平台的算法无法预测,流量公式无法复制。它只能依靠一群人,用一个字一个音磕出来、喊出来、撑出来。

至于《戏台》最终有没有赚到大钱,其实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它深刻地把“戏”的传承从上一代人手中交到了下一代观众的面前。

愿这样的“傻事”以后能多一些。

特别声明:[“片酬?我不要了。”黄渤这一笔划下去,划掉的不仅是数字]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今日霍州系信息发布平台,霍州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