帷幕拉开,聚光灯下是与台下素颜截然相悖的灵魂——以柔克刚的老生,笑泪交织的丑角,破界纵横的小生……越剧演员王路路、喻咪与孙宁宁,正以她们的演绎淬炼着戏曲的千面风华。
王路路:素手山河,声立青天
在越剧舞台上疾步如飞二十五年的王路路,以“跑城”闻名。方寸之地,急促鼓点中,她化身忠义满腔的徐策,髯口飞扬间是老臣的赤胆,帽翅颤动处藏着忠良的焦灼。而台下的她,沉稳内敛,以水磨功夫精研一招一式。她深信:做戏如立身。
十五岁踏入以柔美见长的越剧天地,王路路却独独钟情老生行当。她深知,在这方舞台,唯有血肉丰满的角色与情真意切的演绎,才能让老生成为故事的脊梁。于是,从《宝莲灯》里深情却无奈的刘彦昌,到《李娃传》中历经沉浮的郑北海,再到《鹿鼎记》里霸气权谋的鳌拜与《五女拜寿》里饱经沧桑的杨继康,厚重的油彩覆盖了面容,却遮不住她眼中为角色点燃的炽热光芒。
导演一句“路路,你演的包拯眼里要有光”,成为她塑造角色的圭臬。在《秦香莲》《追鱼》《狸猫换太子》中,她赋予包拯浩然正气——圆目一睁灼如寒星,唱腔承载千钧道义,念白字句力护苍生。那黑脸月牙,是她心中破开黑暗的弯刀。包龙图如巍巍青天般秉持正义,是她最钦佩的戏中人生,也成为她塑造角色时的精神内核。
台步丈量岁月,汗水浸透水衣。这位女老生,执着于打破性别与年龄的界限。她往前迈进的不仅是戏中的迢迢长路,更是用飞扬青春谱写的越剧征程。“越女争锋”“西湖之春”“东盟戏剧周”等国内外重要奖项的认可,是她求索路上的里程碑。
如今,王路路已褪去青涩,成长为越剧老生行当里的“老生”。但初心未改,热爱愈深。她将继续怀揣赤诚,在越剧舞台上“跑”下去,以更精彩的表演,书写属于她的越剧人生。
喻咪:戏谑百相,观照大千
在桐庐越剧传习中心的舞台光影里,丑行演员喻咪独守一方天地。于她而言,丑角恰似一面魔镜——以夸张眉眼与诙谐身段折射人间本相,让观众在笑声中蓦然照见生活的褶皱与微光。
喻咪的艺术之路始于家庭的熏陶。因父母痴爱越剧,喻咪十三岁时便踏入艺训班。练功房的汗水泪水与镜中咬牙的身影,成为她的青春底色。
如果说初入艺海的喻咪还是个懵懂新人,那么2006年的“越女争锋”大赛就是真正点燃了她艺术火焰的燧石:当台下因她的表演爆发出会心的笑声与热烈的掌声时,喻咪顿悟——丑角绝非配角,而是整场戏中最贴近人间烟火的心脏。
这份觉醒让她沉入丑行艺术深潭。她深谙“无丑不成戏”的真谛:丑角之“丑”,非面目之丑,实为以夸张变形包裹的智慧结晶。无论是《小和尚下山》中情窦初开的憨直少年,还是市井狡黠却底色善良的小人物,她演绎的“不完美”,恰恰映照出人间最真实的温度。勾脸披袍之际,她自觉成为一面魔镜——映出悲欢百味,照见众生本相。
在越剧传承中,喻咪秉持守正创新之道。在保留前辈表演精髓的同时,她常常在排练厅与角色灵魂对话:如何让传统程式焕发现代生机?如何以越剧韵致承载时代脉搏? 即兴的火花与微妙的停顿,都是她在传统河床里淘洗出的艺术金砂。
展望未来,喻咪心怀炽热理想:愿穷尽一生心力,做舞台上永不蒙尘的“丑镜”,不仅展现丑行“丑中蕴美”的独特魅力,更希望带丑行艺术远渡重洋,让世界领略中国戏曲里市井幽默的生命哲学。当聚光灯追逐主角时,她愿以丑角之光漾开人间褶皱——让每阵笑声背后,皆有余韵悠长的思考。这,便是这位丑角演员对舞台最深情的艺术告白。
孙宁宁:粉墨经纬,戏见众生
杭州越剧院徐派小生孙宁宁,自2010年考入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后,便与戏曲结下不解之缘。五年学艺生涯,她深知梨园之路艰辛远甚想象——晨昏颠倒的练功房里,一字一腔的声韵打磨,一招一式的身段雕琢,对角色人物的揣摩体认,都需要用日复一日的汗水与努力打下基础。
2015年,孙宁宁怀揣梦想与希望加入杭州越剧院。在院团栽培与名师的倾囊相授下,她得以演绎多种类型的角色:既有《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痴情灵动,也有《鹿鼎记》里韦小宝的市井狡黠;既有《陈三两》中陈奎的儒雅赤忱,也有《五女拜寿》中大女婿的冷酷世故。每一次登台,她都努力将自己融入角色之中,体会人物的喜怒哀乐,力求通过自己的表演,将人物的内心世界真实地传达给观众。
在孙宁宁看来,戏曲是一门融合了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形式的综合艺术。它不仅仅是一种传统艺术,更是情感的流露与文化的传承。她深信,真正的艺术是能够触动人心的,也是能引起共鸣的。作为一名戏曲演员,同时也是戏曲艺术的传承者,孙宁宁怀揣着对戏曲的满腔热爱。她希望通过自己和同仁们的努力,不断推动戏曲艺术的创新与发展,让这门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