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刷完《琅琊榜2》,说真的,这两部剧都挺棒的。不过大家好像更偏爱第一部,大概是因为第一部看着更"爽"——梅长苏一步步谋划,帮靖王斗倒太子和誉王,最后还成功给赤焰军翻了案,全程酣畅淋漓。
相比之下,第二部就憋屈多了。祁王的儿子萧庭生带着长林军保家卫国,梁帝萧歆(就是靖王的儿子)对长林王府那是真够意思,可架不住皇后和大臣们天天猜忌。梁帝一死,荀白水一句"长林之罪,罪在将来",就把长林王府彻底搞垮了。
我倒觉得第二部更贴近现实。第一部里,众叛亲离的梁帝萧选曾对林殊说:"不是朕生来无情,坐在这龙椅上,人自然会变。林燮想要的朝局,祁王给不了,永远没人能给。"以前还不太懂这话,看完第二部才算咂摸出味儿来——这哪是萧选的借口,分明就是赤焰冤案的真相,也是长林王府落得那般下场的根儿啊。
第一部里梅长苏忙活一辈子,就为给赤焰军翻案。大殿上太子带着大臣们恳请重审,萧选气得直跳脚,说啥也不答应。梅长苏站起来细数林燮救过他多少次:"景运26年您还是太子,让人陷害得差点掉脑袋,是林燮拼死找证据才救了您;景运29年五王之乱,他带300骑兵冲进禁军营保您登基;开文十年金陵被围,他从北境千里迢迢赶来,血战三天才解围......"
可萧选呢?听完更火了,甩袖子就走。直到最后实在没办法了,梅长苏告诉他祁王临死前说"子不知父,父不知子",他这才松口同意重审。
其实萧选心里跟明镜似的:祁王当时是公认的太子人选,将来天下都是他的,犯不着造反;林燮是他的救命恩人,还是祁王的亲舅舅,更没理由反。可就因为猜忌,夏江和谢玉递上点假证据,他就把林府满门抄斩,连亲儿子都赐了毒酒。说白了,就是怕他们功高盖主,自己控制不住局面。
后来他给林殊下跪,或许是真愧疚,但要是重来一次,他八成还会这么干。就像他说的,坐上那个位置,人就变了——这就是皇权的可怕之处。
第一部里林殊反驳萧选:"你被皇权迷了心,但不是所有人都这样。"他没看错靖王。萧景琰不仅自己做到了,还把儿子萧歆教得挺好。萧歆当了皇帝,对长林王萧庭生那叫一个信任,俩人跟亲兄弟似的,看着真让人感动。
说起庭生,他的身世其实挺明显的。当年梅长苏从掖幽庭救了三个孩子,唯独对庭生格外上心,亲自教他读书写字,还让飞流送他金丝软甲——那可是稀世珍宝,连靖王都觉得太贵重。靖王更是把庭生养在身边,后来收为义子,还让他在家中摆个无字灵牌祭拜。庭生就算嘴上不说,心里肯定也猜得到自己是祁王的儿子。
但他从没抱怨过,更没想过造反。他记着梅长苏的教导,念着靖王的养育之恩,继承了祁王的风骨,一门心思为大梁守好北境。长林王府从来不过问朝堂政事,就算立了战功也从不骄傲,出入皇宫规规矩矩,生怕被人抓住把柄。
萧歆对他是真信任。有一次边境传来消息,说敌国在囤粮草,像是要打仗,庭生请求调兵符,中书令宋浮反对,说这只是猜测。可萧歆二话不说就把兵符给了庭生——他知道战场形势变得快,更信得过庭生不会乱来。这种君臣情谊,看着真是暖心。
可就是这种信任,让满朝大臣慌了神,尤其是荀皇后和她哥哥荀白水。他们总觉得皇帝太纵容长林王府了,手里兵权那么大,早晚要出事。
其实萧歆在位时,这俩人也不敢太过分,顶多在背后搞点小动作。可萧歆身体不好,走得早,留下个小皇帝。这下荀家兄妹可就放开手脚了。他们说要新编羽林营,把那些跟着先帝出生入死的老军户全遣散——庭生劝他们,说老军户忠心耿耿,新兵蛋子哪懂什么"忠"字,可他们反倒觉得庭生是想保自己的人,没安好心。
后来萧平旌在边境打了大胜仗,按说该受赏,可荀家兄妹却挑刺:"他抗旨出兵,是对皇上不敬;先帝刚驾崩就动兵,是对先帝不敬。"硬是逼着小皇帝撤了他的职,收了兵权,还把长林编制给取消了。庭生在朝堂上跟小皇帝说了掏心窝子的话,回去就病倒了,没多久就去世了。
长林王府就这么没落了。后来萧元启逼宫,萧平旌振臂一呼,上万长林旧部赶来救驾。这事儿看着是大功,其实更让人害怕——你看,他一句话就能召集这么多人,皇帝能睡得安稳吗?经了这事儿,小皇帝的心思也变了,所以萧平旌最后执意离开,大概这就是最好的结局了。
说到底,这就是现实看完第二部,才真正明白萧选那句话的意思。做臣子的,功劳太大就容易让皇帝忌惮——就算皇帝自己信得过你,架不住身边人天天念叨,说多了假的也成真的了。当年赤焰军的冤案是这么回事,长林王府的结局也是这么回事。
这大概就是真实的人性吧——没那么多非黑即白,更多的是猜忌、恐惧和身不由己。第一部看着爽,是因为它像个理想;第二部看着憋屈,是因为它太像现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