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小黑
随着综艺节目日益丰富多彩,越来越多的艺术形式开始走进观众的视野。从舞蹈节目《这就是街舞》到演唱类节目《我是歌手》,这些节目让我们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表演者,并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关注。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专业”表演,节目组通常会邀请一些评委,通过他们的点评,让观众从不同角度了解作品的精髓。
然而,问题也时常出现。有时候,看似专业的评委反而“翻车”,甚至被节目中的选手或观众公开“怼回去”。一个典型例子就是演员郝蕾,她的表现便让人颇为意外。
事实上,综艺节目中经常能看到评委被质疑或反击的情景。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观众或选手在评价上存在分歧,另一方面,有些评委的“能力”并未完全获得所有人的认同。作为一名评委,无论是专业能力还是资历都至关重要,缺一不可。
首先,专业能力是担任评委的基本要求。以音乐节目为例,想成为评委,评委本身应有代表作和足够的销量。就像《我是歌手》中的评委,都是广为人知的歌手,例如周杰伦、汪峰等。除此之外,评委的资历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毕竟每个人在艺术上的理解都有限,唯有丰富的经历和阅历才能让他们更好地评价不同选手的作品。
然而,近年来一些综艺节目的评委阵容,常常让人觉得有些迷惑。有些节目不仅邀请了大量“小鲜肉”,甚至还有一些“跨界”评委,令人感到困惑不已。例如,在《让我来唱》中,评委之一竟然是演员郝蕾。一个演员来担任音乐节目的评委,实在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
节目播出后,郝蕾立即遭遇了不少观众的嘲讽,甚至有网友要求她为选手“做示范”,这些评论让人不禁想知道,郝蕾会作何感想。但更令人意外的是,在节目中,郝蕾竟然在现场被“回怼”,一度让她有些尴尬。
《让我来唱》节目不仅有评委,还有一批资深乐评人,包括歌手、媒体工作者等。这些乐评人虽然唱功可能不如选手,但他们在“听”歌方面却具备非常专业的能力,毕竟他们的“音乐库”远超普通人。因此,他们在比赛现场有着一定的话语权。
当选手陈果的表演结束后,评论两极化,有人认为她表现平平,也有人认为她的演绎很不错。这时候,评委们开始发表看法。郝蕾给予陈果很高的评价,给了她意外的支持,也让部分观众开始重新支持她。可郝蕾的评价却并非得到所有人的认同,其中就包括乐评团中的水木年华组合。
水木年华这个组合可能不少人不太熟悉,但提到李健,大家就知道了,他是该组合的创始成员之一。水木年华在巅峰时期也创作了《一生所爱》等经典作品,所以他们担任乐评团成员并不令人意外。当水木年华拿起话筒时,立刻开始批评郝蕾:“在专业的音乐舞台上,用演员的视角而非音乐的角度来评价,是不专业的。”
郝蕾毫不示弱,回击道:“难道舞台表演就不需要演技吗?”这场言辞激烈的对话无疑成为了节目中的焦点,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刚开始时,许多人批评郝蕾“飘了”,认为她为了赚钱不顾形象,甚至之前她曾在其他节目中直言“我们这一行一点门槛都没有”,这一言论也招致了不少非议,许多人觉得她是在自找麻烦。
然而,当大家了解了事情的全貌后,许多人对郝蕾的看法发生了180°的大转变。作为一名演员,郝蕾绝对是“够格”的。她曾获得金马奖最佳女配角,还曾担任温哥华电影学院表演系主任,这样的履历足以让她成为任何综艺节目的评委。
但问题在于,她是否足够资格担任音乐节目的评委?节目组选择她,背后其实涉及到“舞美”这一概念。舞美不仅仅指舞蹈本身的表现,还包括舞台呈现的效果。舞台的灯光、选手服装以及选手的“表演”能力,都是舞美的一部分。
事实上,即使是歌唱类节目,也有大量的表演成分,打动人心的并不只是歌声本身,而是歌手的情感表达、台风、状态等。郝蕾从“表演”的角度进行评价其实并无不妥,这也是许多歌手需要提升的地方。她的点评是有依据的,因为她看到了节目中的“明显双标”现象——同样是评价选手,有些乐评人批评其歌唱技巧,有些却只挑剔其舞台表现。
比如,香奈儿在表演结束后被指出“表演不够立体”,虽然歌唱技巧无可挑剔,但舞台表现稍显单一。而另一位选手白皓睿则因为歌唱技巧不足,完全没有提到其舞台表现力的问题。郝蕾正是对这种双标现象感到愤怒,才力挺了陈果,认为她的舞台表现力值得认可。
至于郝蕾和水木年华的“对话”,也让不少人重新思考什么才是最佳的舞台表现。作为演员,郝蕾的演唱能力不容小觑,自己曾推出过单曲,并且在话剧表演中频频演唱,甚至被誉为“最会唱歌的女演员”。
而反观水木年华,在出道初期打着“学霸歌手”的旗号,但后来的发展始终不温不火,在多个综艺节目中也早早退场。相比之下,究竟谁才更具专业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