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的一场演唱会中,网红艺娜在舞台上上演了一出前所未有的尴尬——音响里传来的却是童声,她却做出与之完全不符的口型。当全场观众意识到这一点后,笑声立即充满了整个会场,这一幕不仅让她的形象暴露在了公众面前,更揭示了她背后那充满虚假与矛盾的世界。曾经被人视作华语乐坛巅峰象征的鸟巢,如何与一个连假唱都难以掩饰的网红产生联系呢?或许,答案正藏在那艺娜身上难以解开的三重矛盾之中。
那艺娜的成名故事,起初是建立在谎言之上。几年前,她曾以“俄罗斯娜娜”这个身份出现在网络平台,凭借虚假的背景设定和不自然的外国口音吸引了大量粉丝。她自诩为一个热爱中国的外国媳妇,迅速积累了超过两百万的粉丝。这个身份是虚构的,然而所带来的流量却是实实在在的。直到央视曝光,她的虚假身份才最终崩塌,这也成为她网红生涯中的“原罪”,让她第一次品尝到被揭穿的滋味。
然而,诡异的是,当她事业陷入低谷时,救赎她的却不是更精致的谎言,而是她在某种程度上的“真实”。她自费录制了一首名为《爱如火》的歌曲,用自己那不甚完美甚至有些走音的嗓音,将简单直白的歌词传达给听众。这首歌意外地爆红,那种未经修饰、带有原生态土味的真实感,居然成了她的“翻身之作”。一个靠“虚构”获得关注的人,竟然凭借“真我”成功逆袭。
但在她获得这一份“真实”成功后,依然没有脱离“虚伪”的陷阱。当她走上演唱会的舞台时,她再次选择了“假唱”,试图通过伪装来维持一个专业歌手的形象,然而,这一次,她的谎言不再被轻易忽视,观众毫不客气地揭穿了她的假唱行为。
那么,她到底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子,还是只是一个迷失在虚伪与真实之间的普通人?或许,她的迷茫正体现在她身上那错综复杂的矛盾中。她的市场也在这种矛盾中分裂开来。在商业层面上,她和她的团队无疑非常严谨,演唱会的票价高得几乎与二线歌手相媲美,VIP票一度售罄。这场演出被视为一种严肃的商业行为,然而,观众的心态却并不严肃。年长的粉丝把她当作真正的明星,而大量年轻观众则抱着“娱乐至上”的态度前来,视其为一场“搞笑表演”。对这些观众来说,艺娜的演唱会远远超过音乐的范畴,它更像是一个大规模的行为艺术,一场让人捧腹的“现场秀”,他们记录下她的走音与尴尬,消耗她的失败作为娱乐消费。
这种现象背后,正是“抽象文化”的崛起。在这个文化语境中,荒诞、尴尬的事物反而成为了流行,甚至成为了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本。艺娜的现象,正是这种趋势的一个生动符号,她的演唱会不再是一个纯粹的音乐会,而是一个被商业化的“笑话”,供人观赏、消费。
同时,艺娜的身上体现了当今社会两个不同的评价体系的巨大冲突:在数字化时代的短视频平台上,她无疑是当红炸子鸡,拥有海量的播放量和粉丝支持,平台乐于为她带来更多流量,这使得她看似成功,数据本身无法撒谎。然而,在传统的专业音乐评价体系中,她几乎没有任何立足之地,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她并不具备任何作为歌手的基本素质,流行的背后只是网络的狂热,她的成功实际上是对专业音乐评价的一种削弱。
这种评价上的巨大裂缝在她与观众的互动中爆发得淋漓尽致。面对网络上的质疑,她没有反思,而是火爆回应,甚至与观众争执。面对假唱的证据,她的团队不断给出漏洞百出的解释,从“音响师失误”到“与观众的抽象互动”,每一个理由都挑战着公众的智商。这清楚地表明,当流量的光环无法掩盖其缺陷时,市场终将给予无情的反击。即使是那些来“看笑话”的观众,也不愿意看到一场连“乐子”都不能带来的表演。
回顾那个“鸟巢之梦”,揭示了她身后那三重无法解开的矛盾,或许我们能够明白,这个梦并非一个基于实力的职业理想,而是一个被流量虚幻泡沫所包围的符号,一个试图延续其生命力的疯狂梦想。这代表着一种野心——一个通过虚假与流量堆砌起来的网红,是否能够攻占专业音乐领域的圣殿?
当杭州演唱会上的童声响起时,它也像是一声警钟,提醒着所有依赖流量的艺人:观众的笑声既可以是追捧,也可以是嘲笑,两者之间的界限,或许就只差一次拙劣的假唱。
艺娜的现象,实际上是关于真实与虚假、严肃与娱乐、专业与流量的公开辩论,每个人都是这场辩论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假唱的音乐停歇,抽象的狂欢逐渐落幕,这个在时代浪潮中被推到前台的符号,终究会崩塌,还是会找到新的矛盾继续漂流?这个问题她自己恐怕难以回答,而答案或许会飘荡在风中,悬挂在鸟巢的上空。
如果互联网继续放任这种现象,“小丑”将成流量密码的宠儿,而那些本该真正崭露头角的艺人却被掩盖。社会需要集体反思,改变这一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