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件事,怎么想都想不明白,那么就换个角度,从利益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就会豁然开朗。最近,辽宁发生的一起事件揭开了“老年暴走团”的丑陋面纱——暴走团成员竟然阻拦救援车。这一事件让不少人憋在心里的不满情绪得到了宣泄。长时间以来,暴走团的行为引发了社会的不满,他们不仅扰乱了公共秩序,还愈加猖獗,甚至在没有任何监管的情况下,敢于阻挡救援车,触犯了法律和道德底线,挑战了每个人心中的公德意识。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暴走团成员是否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呢?他们是如何看待自己这次拦救援车的行为的?面对网络上的谴责和媒体的质疑,他们的内心会受到触动吗?显然,不会!从一些暴走团成员的聊天记录中可以看到,他们完全没有觉得自己有错,甚至还为自己的行为感到自豪。他们认为这次行为展示了团队的“集体力量”,好像是刷到了自己的“存在感”一样。
从这些聊天记录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两点:一,他们认为自己是“守规矩”的一方,因为目前的法律并没有强制要求他们让路给救援车;二,他们认为外界对他们的指责全是无理取闹,是别有用心的反对声音,完全不值得放在心上。如果这一切都属实,那么我们的批评根本无法触及他们的内心,反而只是徒劳无功,他们根本不会意识到错误,更不会真心悔改。
对这些人来说,加入暴走团是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生活态度。就像流行语所说的那样,做了这么多违规的事,这次又算什么呢?
或许许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会有人专门加入暴走团,这些人究竟图什么呢?暴走团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日本,而在东北,暴走团也发展了二十多年,席卷了大江南北。根据全国老年健身协会的统计数据,暴走团目前已有大约5万个团体,参与人数更是高达700万!这么多的人为什么都愿意加入这个看似有些疯狂的活动呢?答案其实并不复杂,只需要对照广场舞的参与者,就能找到一些线索。
很多退休老人,离开了工作岗位后,常常会感到“自己不再被需要”。没有了早八晚六的忙碌,时间似乎变得无比漫长。加入暴走团,不仅是为了有事情做,也能扩展交际圈,感受到“集体力量”,提升自己的“存在感”,再者也是为了健身养生。很多人以为暴走团只是一些热心的人组织起来带大家健步走,实则不然,这背后隐藏着一场精心策划的“生意”。暴走团的组织者们通过这项活动来谋取利益,盈利是他们的最终目的。
就像广场舞的领队,很多人并不是为了健身,而是为了在业余时间赚点外快,暴走团的组织者们也有类似的动机。暴走团的服装是统一的,每位成员都需要购买,并且有很多不同的款式,形成了一个潜在的市场。而且,年费也不是小数目,从几百元到一千多元不等。此外,暴走团甚至实行会员分级制度,让成员按等级缴纳不同的费用。
更有甚者,暴走团内还会推广一些“理财”项目,所谓的“理财”项目,往往是为了让成员们投资一些不明的项目,而这些项目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给组织者带来利益。有人调侃,老年人参加暴走团的钱,甚至比购买保健品的钱还要多。
暴走团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老年健身活动,它更像是一个流动的广告牌,旗帜上都贴满了赞助商的广告。尤其在辽宁朝阳的这次事件中,暴走团成员举着满是商业广告的旗帜,显然,他们的存在已经不再是为了健身,而是为了带来更多的广告曝光。暴走团的“组织者”通过这种方式,赚取了可观的收益,而这正是他们的最终目标。
看孙阿姨的例子,也许能让我们更加明白暴走团背后的一些问题。孙阿姨退休后,觉得生活空虚,于是她开始关注一些社区活动。某次,她的朋友建议她加入暴走团,于是孙阿姨交了500元年费,成为了正式会员。可是,暴走团领队要求她购买统一的服装,价格竟然高达两千多元,这让她有些心疼。后来,孙阿姨发现,暴走团的活动并不适合她,食物也不合口味,餐餐只有素食,根本无法满足她的需求。直到一次暴走团与学生发生冲突,孙阿姨决定离开,结果领队竟然不退年费,并要求她再考虑一下。孙阿姨最终拒绝了,决定离开暴走团。
然而,孙阿姨只是一个例外,大部分队员并不像她那样有“经济观念”,他们当中有不少人宁愿继续花钱,也不愿放弃这个活动。暴走团如今已然发展成了一个“灰色产业”,组织者利用老年人退休后的空虚和孤独,吸引他们加入,并通过各种手段让他们“留得住”。
暴走团如今已经成为许多退休人员的“第二生活”,仅次于广场舞。暴走团的影响越来越大,不仅影响交通,还影响了社会秩序。那么,如何管理这一庞大的群体呢?他们时常以“老人自发组织”来推脱责任,这样的做法令人担忧。从这次拦救援车事件来看,暴走团成员显然在被人利用,却还浑然不觉,甘心“漠视规则”。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严格管理,未来他们可能会突破更多的底线,甚至引发更严重的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