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7月25日那个晚上,朱俭走了。 50岁,本该是男人最好的年纪。
消息传开,好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假的吧"。这个在沪剧舞台上发光发热了 33年的演员,怎么说没就没了?观众们都傻眼了。
一个这么好的演员,为啥会突然离开?传统戏曲失去这样的人才,到底意味着什么?
作者-彤
消息震惊,网友都不敢信
朱俭去世的消息一出来,网上炸了。微博、朋友圈、各大社交平台,到处都是"不敢相信"四个字。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开什么玩笑",紧接着就是一片质疑声:"是不是搞错了?""真的假的?"
上海沪剧院官方确认消息后,整个戏曲圈都沸腾了。同行演员纷纷转发哀悼,字里行间透着震惊和不舍。
有人说"太突然了",有人说"不敢相信",更多的人说"太可惜了,一路走好"。这些简单的字眼背后,都是大家心里最真实的难过。
50岁,在演艺圈算什么年纪?说老不老,说年轻也不年轻。可对沪剧演员来说,这正是 黄金期啊!嗓子还亮着,身板还挺着,台步还稳着,正是出好戏的时候。
朱俭在沪剧院待了 33年,从一个17岁的毛头小子,熬成了当家 小生。这种演员,在传统戏曲里就是 中坚力量,是挑大梁的那种人。
网友们的反应也挺有意思。年纪大的观众在怀念他的经典剧目,年轻网友则通过这件事第一次听说了沪剧这个剧种。
有人留言说:"虽然没看过沪剧,但觉得很可惜。"还有人说:"原来上海还有这么厉害的传统艺术。"意外的是,朱俭的离世反倒让更多年轻人开始关注传统戏曲,这大概是他生前没想到的吧。
可朱俭就是这么一个让人忘不掉的演员。他往台上一站,不用开口,就是一出戏。
舞台上的那个人,真的演活了
说起朱俭,就得提《 一号机密》这部戏。2018年的新剧,他演那个叫 陈达炜的角色。这个人物,咋说呢,表面上看就是个文弱书生,甚至有点窝囊。可他心里藏着一个天大的秘密,为了这个秘密,老婆跑了,日子过得不像样。
最要命的是,他为了抄写一份机密文件,把自己关在屋里整整 三年!想想那种日子,白天黑夜地抄东西,一笔一划,手都写变形了,身子骨也垮了。
可他就是咬着牙扛着,为的就是把那个"一号机密"原原本本地交到该交的人手里。
朱俭把这个角色的苦和熬,都演活了。看过的人都说,他把陈达炜那种憋屈劲儿演绝了。那种明明心里有火,嘴上却不能说的感觉,他拿捏得 死死的。
观众看着都心疼,为了角色心疼,也为了朱俭心疼。有人看完戏直接哭了,说"太真实了,太压抑了"。
他演戏,你看他的手,看他的眼神,都是戏。不是那种大喊大叫的演法,是往里头收着的。在《 家》里头,他演 觉民,那个劲儿,就像是从书里走出来的一样。
在《 董梅卿》那出戏里,他演 寒江舟,跟 茅善玉演的董梅卿在花园里说离别的话。那场景,两个人心里头都藏着事,嘴上说着告别,眼睛里都是留恋。那种感觉,只有他能演出来。
演戏演到这个份上,背后得下多少功夫啊。朱俭这人,能把苦嚼碎了咽下去,再从眼睛里透出来。
从小学员到台柱子,这条路不容易
朱俭的戏曲路,打小就开始了。 1975年生人,地道的上海男人。小时候跟别的孩子就不一样,嗓子亮,爱唱歌。
进了 小荧星艺术团,那会儿这地方在上海小孩心里,可是个了不得的地方。唱歌的底子,就是那时候打下的。
1987年,才12岁的他自己做主,考进了 上海戏曲学校学沪剧。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学戏哪有那么容易?天不亮就得起来,压腿、吊嗓子,一个动作重复上千遍。那种枯燥,能把人的锐气都磨平了。
可他愣是把这些苦头全咽下去,变成了自己的东西。
1992年毕业, 17岁的朱俭进了 上海沪剧院,一待就是30多年。从跑龙套的小角色,慢慢爬到当家小生,这中间的酸甜苦辣,只有他自己知道。
刚开始也是给大角儿们配戏,站在边上默默学习。可金子在哪都能发光,他个子高,长得也精神,往台上一站,就是有那个范儿。
更难得的是,他还愿意继续学。 2007年,都已经是拿过大奖的人了,还去拜了沪剧名家 孙徐春当老师。孙徐春是" 王派"的传人,朱俭跟着他学到了不少门道。
你说,一个已经成名的演员,还愿意俯下身子去学,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谦逊。
想想也是,哪个成功不是熬出来的?朱俭在台上留下了一串长长的作品名单:《 邓世昌》《 夜半歌声》《 碧落黄泉》《 啼笑因缘》......这些戏名,就是一个个他活过的人生,一个个他变成过的人。
他跟老前辈 马莉莉、 茅善玉搭过戏,也带着年轻演员 王丽君、 洪豆豆演出。
可惜啊,正当盛年的时候,人就这么走了。
传统戏曲还能撑多久?
朱俭这一走,留下的空缺谁来填?这个问题,恐怕不只是 上海沪剧院在想,整个传统戏曲界都在想。
现在愿意学传统戏曲的年轻人本来就不多,像朱俭这样的好演员又突然离世,传统文化的传承确实面临不小的挑战。
你看现在的年轻人,追星追的是流量明星,看戏看的是网剧电影。有几个人会专门跑到剧院去听沪剧?就算偶尔听一出,也多半是陪长辈去的。
传统戏曲面临的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观众断层、 演员断层、 市场萎缩。朱俭这样的中坚力量突然离世,对整个行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但话说回来,朱俭的离世也让很多人重新思考传统艺术的价值。那些 33年的舞台积淀,那些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那些传承有序的师徒情深,这些东西在浮躁的现代社会里,显得格外珍贵。
他把自己最好的年华都给了四方方的舞台,把自己的血肉都揉进了那些角色里。
网上有人说得好:"我们总是等到失去了,才知道珍贵。"朱俭的离世,让很多人第一次知道沪剧,第一次了解传统戏曲演员的不容易。这或许是他生前没想到的,用生命给传统文化做了一次最好的宣传。
咱们是不是应该多关注关注这些文化传承人?不要等到他们离开了,才想起来他们的珍贵。毕竟,文化这东西,丢了就真的找不回来了。
结语
说实话,朱俭的离世让人挺难受的。一个这么好的演员,正值巅峰期就这么走了,真的很可惜。现在年轻人对传统戏曲关注得越来越少,像朱俭这样的好演员又突然离世,传统文化的传承确实面临不小的挑战。
但也许,这件事能让更多人开始关注传统艺术,关注那些默默坚守的文化传承人。朱俭虽然走了,但他留在舞台上的那些身影,唱过的那些调子,会一直活在戏里,活在记忆里。
你觉得我们普通人能为传统艺术的传承做点什么?留言聊聊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