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 期 导 读
① 这是艺术?
② 褒贬不一的口碑
姐妹们,大家好哇~
最近的《歌手2025》堪称是娱乐圈的“风暴中心”,每一期直播都像在引爆一场舆论地震。
从日籍歌手被淘汰引发争议,到林志炫遗憾退场、马嘉祺末位出局,再到Grace被意外淘汰,每周都话题不断。
而这档节目爆红的同时,站在风口浪尖的,还有曾被寄予厚望的新生代歌手——单依纯。
原本以“清纯”、“实力”出圈的她,如今却被网友贴上了“发疯”、“油腻”、“不自知”的标签。
一夜之间,从被誉为“天赋型选手”到成为“争议女王”,单依纯的转变让人不禁感慨:她是挣钱挣够了,但名声却真的没了。
回顾节目开播之初,单依纯的《珠玉》一鸣惊人,凭借其空灵的嗓音、流畅的转音和极具完成度的舞台,成功斩获第一期冠军。
彼时的她,被观众认为是王菲之后最有灵气的女声之一。
但赞誉很快就被质疑所替代。不少观众指出她在模仿王菲,不仅是声音的气息处理,甚至连造型风格也如出一辙。
面对争议,单依纯第二期反其道而行之,直接演唱王菲的《天空》,以此回应质疑,再次夺得第一。
可惜,这之后她的舞台开始走向“实验”与“极端”。
从改编版的《李白》,到最新一期融合《舞娘》与《纯妹妹》的《舞妹娘》,每一场演出都像在挑战观众的接受阈值。
尤其是那首《李白》,彻底将她推向了风口浪尖。
歌词中不仅加入了“我本是辅助,今晚来打野”这样的游戏梗,还大肆重复“如何呢,又能怎”这类颇具挑衅意味的句式,演唱方式也更趋近于“癫狂”。
虽然有观众称赞她大胆、有趣、不拘一格,但更多的是质疑和不解。
单依纯在舞台上的“放飞自我”,引发了巨大的审美分歧。
有网友直言:“她是在用行为艺术糟蹋音乐”,“一首歌听下来,全是尴尬和油腻。”
更有甚者称她正在走“华晨宇的老路”,靠“发疯”风格来维持热度。
本该是高光时刻的她,却在热搜上以“难听”两个字频频刷屏。
而她本人对此的回应也引发争议——“这是艺术”。
可这句“艺术”二字,成了不少人眼中的借口。观众并不买账,反倒觉得她是在逃避对作品质量的真正反思。
而业内人士丁太升的直言更是火上浇油:“又low又尴尬。”这类评价对一个曾经被誉为“好声音冠军”的年轻歌手来说,是沉重的打击。
单依纯刚出道时,李健曾经对她寄予厚望。那时她刚高中毕业,一脸稚气,唱着《永不失联的爱》,用纯净的声音征服无数观众。
李健甚至在节目中表示,最担心的就是她会在这个急功近利的行业中迷失方向。他希望单依纯能够专注学业,不被名利冲昏头脑。
可惜,这番忠告最终未能阻止她的“快进人生”。夺冠后,单依纯迅速签约公司,步入娱乐圈。
在没有完成大学学业、没有扎实沉淀的背景下,她快速商业化、频繁曝光,最终换来的是褒贬不一的口碑。
如今来看,单依纯确实赚到了曝光、流量和金钱,但曾经靠才华积攒的路人缘,却在一次次“作妖”式的表演中被消耗殆尽。
我们无法否认单依纯有才华,也不能否定她在舞台上确实很“拼”。她不想走寻常路,想在音乐里表达更多属于自己的态度,这无可厚非。
但艺术的自由不等于脱离审美底线。尤其是对公众人物来说,表达方式不仅影响作品本身,也关乎大众对其人设的认知与接受度。
她当然可以选择做特立独行的艺术家,但当她站在全民审美的平台上,就必须接受舆论的双刃剑。
她怎么这样了?
他怎么这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