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已成为暑期档的最大惊喜,意外爆红。原本并没有大量宣传的这部电影,凭借点映期间的强劲口碑,从一开始的低调上映,到正式放映后,迅速引爆了市场。观众们口口相传,自发为电影做宣传,票房也开始逆势上涨,三天内突破四亿,最终的预测票房也从12亿一路攀升,直逼32亿,几乎翻倍!
这部影片口碑炸裂,开分8.5,已经稳稳锁定2025年十佳,三天内的分数从8.5一路飙升至8.6,尽管0.1的差距常常象征着天壤之别,但这一成绩已足够让其跻身国产电影的经典之列。
影片独特的叙事角度和情感表达,尤其通过历史照片的呈现,让我们仿佛穿越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重温历史的伤痛。作为一名38岁的新导演,申奥以其极度克制的手法,确保了影片情感的强烈爆发,展现了非凡的才华。
影片中的人物塑造同样值得深究。最具争议的无疑是反派角色——伊藤秀夫。刚开始,许多观众认为他是一个“正面人物”,甚至在片中多次帮助主角,如果没有他,小邮差早已死于非命。但随着剧情的推进,伊藤的形象发生了令人震惊的转变——他不再是那个帮助主角的“好人”,而是被逐渐揭露的虚伪和残忍的存在。许多人质疑,为什么申奥要将这样一个角色设计成如此复杂?难道是为了强化反转的戏剧性?
然而,细致分析伊藤的动机和行为后不难发现,从一开始,伊藤就是个“坏人”。他表面上看似仁慈,实则比其他日本人更加恶毒和虚伪。他的伪善根源于军国主义的深远影响,这种思想的灌输使得他最终堕落为一个冷血的工具。
伊藤虽在表面上“帮助”了小邮差等人,但他的所作所为不过是为了完成自己的任务。给孩子们发零食、救小邮差一命,这些表面的善举,实际上都隐藏着深深的自私和冷漠。最让人不解的,是伊藤对待中国人的态度:他在日军暴行面前始终冷漠,唯一关心的只有自己是否能够拍出完美的照片——对他而言,照片才是最重要的,而中国人的生命不过是完成任务的工具罢了。
伊藤的言论和行为早已透露了他的内心世界。例如他曾经说过,他成为战地摄影师是为了完成祖父在甲午战争未能侵占北平的遗憾。从那时起,伊藤就深深地被军国主义的思想所影响,早已没有人性和良知可言。
片中的许多场景中,伊藤的冷漠和虚伪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尤其在看到中国俘虏被杀害时,伊藤对暴行的反应不仅冷淡,而且一心只想拍摄完美的照片。他不仅在暴行面前毫不动摇,甚至抱怨“子弹太快,可能捕捉不到镜头”,这一细节让他虚伪的面目展现得愈加清晰。
在揭示伊藤的转变时,导演申奥展示了军国主义思想的强大威力。伊藤不是单纯的恶人,他的恶源自于那个时代和制度。他的虚伪,源于日本社会的阶级观念和对权力的无条件服从。在影片中,伊藤始终无法挣脱军国主义的桎梏,而这些因素深刻塑造了他的人性。
影片通过伊藤的行为,进一步揭示了军国主义如何通过社会阶级的差异,使普通人逐渐丧失了良知。伊藤在面对上级的压迫时,为了证明自己而无所不用其极,甚至将杀人视为完成任务的一部分。然而,伊藤始终是个懦弱的存在。他并没有勇气去面对自己内心的矛盾和恐惧,最终以“借刀杀人”的方式逃避了自己的责任。
在电影的最后,伊藤的自杀仪式,作为军国主义文化的象征,进一步揭露了他的虚伪与懦弱。切腹这一本应展现尊严与勇气的仪式,在伊藤身上却变成了一个可笑的失败。痛苦的自杀过程中,他未能完成这一仪式,最终由大佐代为结束了他的生命,连死时的体面都未能实现。
通过伊藤的结局,导演申奥将他塑造为一个虚伪、懦弱且自视清高的典型代表,揭示了军国主义与虚伪文化如何吞噬人性。而影片要传递的信息,也正是:伊藤的堕落和虚伪,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民族和文化的悲哀。
《南京照相馆》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它通过伊藤这一角色,深刻揭示了一个被极端思想腐蚀的个体如何一步步堕落,直至丧失一切尊严。最终,影片用一种冷酷的方式揭示了军国主义思想的深刻危害——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性、道德、良知被彻底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