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档舞蹈选秀节目中,舞台上一位年轻专业选手完成了一段精彩编排,转身看向导师席,一名刚出道不久的流量偶像导师高声评论:“你这个动作连贯性不够,力度不够强!”选手强忍笑意,肩膀微抖。观众当时就在弹幕里刷屏:“这导师到底凭什么教专业舞者?”这个场景直接作为开篇,引入“选秀舞台上,导师到底靠什么评判”的话题。
随着选秀综艺多如牛毛,只需打开电视,类似《中国好声音》、《创造营》、《青春舞台》等节目占满荧屏。台上选手卯足全力展示才华,台下导师们一板一眼打分点评。按理说,导师理应是业内资深艺术家、作曲家或演员,凭经验与专业指引后辈。现在,越来越多让人困惑的画面出现:某个出道三十年的歌手被一位刚满二十岁的偶像点评“你这个转音不准确”;有人根本没几部代表作,却引导选手“掌握舞台情绪”。观众看得一头雾水:这些导师的底气从何而来?
曾几何时,《中国好声音》刚起步时,只要看到导师名单就知道专业在哪。刘欢、那英、庾澄庆这些音乐人撑起专业旗帜,他们能从气息、呼吸、咬字、情感表达一路聊到编曲思路。有一期选手翻唱《橄榄树》,刘欢指出“你处理尾音太急了,这首歌的魂在‘飘’字上”,还现场示范,瞬间让现场理解歌曲精髓。这类点评,不但点明问题,还能教技术,赢得观众信任。
对比如今,导师选拔条件翻转。节目组选人先查微博粉丝量、话题热度,看谁能上热搜。专业能力排在后面甚至被忽略。有一档演技类选秀节目,邀请的导师是刚出道两年的流量小花,对着一位资深演员评“你的哭戏太生硬”,当场气得那位老演员直接摔了剧本。
新人担任导师也变常态。原则上“论资排辈”,但现在只要外形和热度配合得上,出道不到一年的练习生就能坐上导师席。一位男团成员出道半年,被安排当说唱导师,对即兴battle完全没经验,只能尬笑一句“挺有活力的”。网友立刻配图成表情包,评论道“这就是我是谁我在哪”——观众以78%的比例在投票中选出“没作品却当大佬型导师”是最不喜欢的一类。
毒舌风格的评价也越来越流行,一些导师把刻薄当作“个性”,把伤人当作自我风格。有位女导师在选手重感冒还决定上台表演前,就冷冰冰地打断:“感觉不行就别唱了。”选手在台上满面泪痕,她却说:“那快下台吧。”还有那种说“你这表情动得跟表情包似的”,让紧张的选手更崩溃。节目组最后请她下了节目,但当年被批评的选手多年后仍会落泪回忆那一刻。
对严格的点评观众不反感,可他们反感的是“缺乏尊重”。李宗盛点评某选手歌词空洞,他先委婉道出自己的青涩创作经历,然后示范。他的点评包含提醒也包含共享经验。章子怡在演技类综艺点评后,会牵着选手现场复盘,教如何入戏。这类温暖又专业的点评让选手接受,也让观众认可。
节目方背后有一套商业逻辑:他们把导师席当作流量引擎,哪怕导师专业贫瘠,只要带节奏、引话题,热度就能提升收视率。一音乐选秀节目邀请某流量明星作为导师,节目开播前就因其粉丝大量刷微博,播出时相关标签阅读量破亿。即便内容被批评,广告商反倒乐开花。
对流量偶像而言,坐上导师席是快速包装“前辈”的捷径。演戏、唱歌需要时间准备,但导师点评只需对着提词器念稿就能轻松盈利,几集下来收入数百万。官方通稿称他们“资深导师”“舞台大师”,粉丝也乐此不疲。
这种模式对行业造成实际伤害。一名年轻歌手在参赛时被流量导师指导改唱法,对方说“你的唱法太传统,你得学我那套流行风格”,结果选手风格失衡,比赛也未能成功。某编剧直言:“如今很多年轻人觉得只要坐导师席就足够,谁还在乎有没有作品?久而久之,导师成了空壳,行业未来被冲击。”
但行业尚有希望。有些导师仍坚守专业精神,深耕教学职责。周传雄在《天赐的声音》中,先肯定选手的表现,再指出唱歌的精细问题,接着弹吉他示范。他还以亲身经验安慰紧张选手:“我第一次上台比你还紧张。”这种方式不仅帮助选手进步,也获得观众敬意。
刘德华在音乐综艺中点评选手时,看到有人唱他的《忘情水》唱得不够好,他先鼓掌肯定“能唱我的歌本身就说明你用心”,再提建议:“试试这种唱法,会不会更打动人?”他还对粉丝表示感谢,谦逊礼貌赢得广泛赞誉。
黄渤在演技节目中,面对表现欠佳的选手,他不是批评,而是提出另一种表达方式,并亲自上台表演对比。然后与选手深入交流,从角色背景聊到人物动机,引导选手理解角色。有位年轻演员在这样的辅导下突然开窍,哭着说“我懂了”。这种传递技巧与启发思维的方式更有效也更能让人成长。
这些导师都有一个共通点:把当导师当作责任而非炫耀资本。他们用专业赢得信任,用温度带动新人,不踩选手而是拉着他们成长。选手因此信服,观众因此认可,节目内容也因此具有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