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离世的那一刻,反而让许多人看清了真相:有些人并非不孝,而是不知何时该停手;有些人并非无情,而是擅长做戏;某些圈子,早已不是冷清,而是腐化堕落。
杨少华,年已94,本应是“喜丧”的时刻,却走得如此不干脆。那天,他身穿剪彩活动的衣服,身旁是老板,面前是镜头,儿子推着他笑着,网友看得心生凉意——这一刻,大家看见的并非“相声”,而是“相声人如何撕裂自己的面孔”。
先说杨议。
坦白说,早年我对他确实有几分敬佩。他那一口浓重的天津味,言辞犀利,节目有温度,特别是《杨光的快乐生活》,看得人捧腹大笑,真心能让人开心。
然而,这两年,风格变得令人咋舌。
首先,婚外情爆出,卷入丑闻,他的公众形象瞬间从“孝子”掉进了“别想糊弄过去”的深渊;接着去年,他在德云社门口大闹一场,举着自己题字的匾额,满身正义感。然而,今年却带着父亲一同直播、剪彩、带货,热度一上升,观众看得都感到心疼。
诚然,老爷子自己表示甘愿上镜,愿意配合,但一个人瘦得连舌头都难以抬起,却还要出现在镜头前,做那种“带货”视频,这难道真是“父子情深”?我看更像是“情感包装,做成营销”。
就这?还能称为相声人?
我宁愿你不拍,不露,不发,哪怕让老爷子在屋里晒晒太阳,喂喂鸟,练练字,远离这些令人不适的镜头,那样更显尊严。
再说郭德纲。
老郭,你也别装作什么都不在意。
你口口声声说“杨师爷是我恩人”,当初你天津分社开业时,还请他题字,台上唱段子时,更是常提“没有老先生就没有今天”。
然而人走了,你微博只是发了个片,团队集体沉默,德云社没有一点反应。
怎么?怕网友问你那个题字的匾去哪了?怕大家翻出杨议当年半夜敲门的视频?
你一边喊“尊师重道”,一边的行为却像是在搭建一堵“防火墙”以应对旧账的揭露。
我不怪你和杨议闹翻,也不奢望你们和解。问题是——你能不能别拿“怕炒作”当做不悼念的借口?
谁不清楚,你这是在说:“你爸是好人,但你儿子让我烦,我不想再牵扯。”
但观众记得清楚,当你喊他师爷时,那声情真意切,吃他人设的劲头一点不逊色于谁。
现在倒好,吃干抹净,拍拍屁股,继续去发你的《念诗小剧场》了。
行,你有你的立场,但别怪别人说你“忘恩负义”。
其实,回头看,相声圈里的事无非就是那么些人、那么些事,谁火谁说了算,谁走了,谁就成了段子背后的素材。
杨少华活着时,大家都称赞他“德艺双馨”,各大台都请他挂名主持,身穿长褂,手握扇子,外界给他冠上“蔫哏”这一称号。
然而人去世后,这个圈子里却做出了这样的操作:把他的去世分成两派,一派拿去卖情怀,一派则继续沉默。
李金斗痛哭,那是真心流泪;苗阜发了张图,简短但真诚;而热搜上的声音,最响亮的并非悼念,而是争议。
“他儿子是不是在消费父亲?”
“郭德纲是不是翻脸了?”
“谁发了微博,谁没发?”
再问一句:
相声这门艺术,还剩下多少讲究和尊重?
如果杨少华能看到这一切,我敢打赌,他一定笑不出来。
一生中,他讲的是人情、烟火气,而非名利场里的得失。结果,最后他却成了流量素材、粉圈口水战的牺牲品。
老一辈的走了,新一代却只想着如何接过话筒赚钱。可惜,能让人“听得哭,笑得忘”的相声,早已无人愿意再讲。
如今的相声,不是没火,而是火得毫无情感,有作品却空洞无物。
最后我想说一句:别再为杨少华立传,也别给他立碑了。
如果真想尊重他,就别再把他的离世当作争论的武器。
别让一位曾经说过“嘛钱不钱的,乐呵乐呵得了”的老人,最终在热搜上留下的,不是“喜丧”,而是“社死”。
让老人走得体面些,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