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咸菜
编辑|江娱迟
前言原来释永信走到今天这一步早有预料,从他见英国女王时的违和表情,到和一众明星合影、合作,都能看出此人的野心。
但“人心不足蛇吞象”,贪欲无度终将会招致灾祸,释永信被开除戒牒就是最好的解释。
这位方丈背后还有什么隐秘呢?
1999年11月,释永信率领70人少林武僧团登上英国皇家综艺晚会的舞台,成为首位走进白金汉宫的当代少林寺方丈。
在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合影中,这位平素以"少林CEO"形象示人的宗教领袖却罕见地露出拘谨神情,腰背微挺却略显僵硬,双手交叠的姿势透出一丝不自然,嘴角的微笑更像是经过反复演练的官方标配。
这场被海外媒体称为"东方禅武与西方王室的世纪碰撞",最终在镜头定格时留下了微妙的表情争议。
释永信见女王
作为佛教禅宗祖庭的掌门人,释永信此行肩负着文化交流的重任,但当袈裟遇上礼服,当禅杖面对权杖,这种跨文化的身份对冲显然超出了日常修行的范畴。
在白金汉宫的水晶吊灯下,他或许更习惯山林间的晨钟暮鼓,而非宫廷礼仪的繁文缛节,这种肢体语言的"破功",无意间暴露了传统宗教领袖在全球化浪潮中的适应阵痛。
当少林寺的武僧在舞台上展现刚劲拳法时,幕后的方丈却在进行着一场无声的身份博弈,既要保持佛门清净,又要承担文化使者的角色,这种双重身份的张力在女王接见的瞬间达到了微妙的顶点。
释永信
2016年8月,王宝强离婚风波沸沸扬扬之际,释永信通过弟子释延君转达的那条短信温暖了无数人:"若经济上有急用,告诉我,我让你的师兄们帮你。"
这句带着江湖气的承诺,配上两人在少林寺除夕夜畅谈打拼经历的合影,让"方丈力挺弟子"的故事成为当年的暖心片段。
而早在2009年《新少林寺》开机仪式上,释永信与成龙、刘德华等巨星的同框,则开启了少林方丈与娱乐圈的频繁互动。
他会为电影开机点燃火炬,会向成龙赠送书法作品,也会在春节期间与释小龙、王宝强等俗家弟子共守岁火。
这些打破佛门清修常规的举动,在赢得"接地气"赞誉的同时,也埋下了争议的种子。
当袈裟与西装频繁同框,当禅堂飘来脂粉香气,外界开始质疑,少林寺究竟是修行道场,还是明星驿站?
释永信或许想通过这种"入世"姿态弘扬少林文化,但过度的娱乐化包装难免让人淡忘佛门的根本。
王宝强事件中,他以大家长身份伸出援手,固然展现了师徒情谊,但也让少林寺卷入世俗纷争的漩涡。
这种在红尘与清修之间的游走,就像他与明星合影时的站位,既要保持佛门威仪,又要融入热闹的娱乐圈,分寸的拿捏从来都是难题。
2025年7月27日,中国佛教协会一纸公告震惊佛界,释永信因涉嫌挪用寺院资产、长期与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被正式注销戒牒。
这场始于2015年的举报风暴,历经十年调查终于尘埃落定,从最初弟子释延鲁的实名举报,到警方查获的资金流水记录,再到多份问询笔录的曝光,曾经的"少林中兴之主"最终沦为戒律败坏的典型。
当调查组带走他时,那张在女王面前拘谨的面孔早已换上了沧桑,而少林寺官网公告中的"性质恶劣""严重损害佛教声誉"等措辞,更像是一记重锤砸在少林千年的金字招牌上。
这场崩塌的背后是商业化扩张与宗教戒律的长期博弈,释永信主导的少林"功夫经济"让寺院资产暴增,却也让欲望在清修之地生根发芽。
当他忙着在全球开设60多家文化中心、推动海外分寺建设时,或许早已忘记初入少林时看到的破败景象。
戒牒被注销的那一刻,不仅是个人修行的溃败,更是对整个佛教界的警示,当袈裟染上铜臭,当戒律败给欲望,再辉煌的文化扩张也只是空中楼阁。
那些曾经与明星们的笑脸合影,那些在国际舞台上的风光亮相,最终都抵不过一句"破戒"的判定,这或许就是命运最残酷的反讽。
释永信的倒下,表面是私德问题,实际是这套体系运作二十年后的“结账时刻”,我们不是说寺庙不能自养,和尚不能经营,但前提是要有监管,有底线,有敬畏。
不是你挂个“佛”的名,就可以免税、免查、免责任,不是你披个“袈裟”,就可以随便收钱、找女人、转移资产,不是你念几句经,就可以名利双收、出国收徒、开酒店上市。
别再拿“传统文化”做挡箭牌了,佛祖从来不炒房、不搞加盟、不收代理费,佛门清净地不能变成印钞机。
宗教不该是骗局,这一次轮到释永信结账了,下一个是谁?我们拭目以待。
但无论谁坐上那个“方丈宝座”,只要他不修行,只想搞钱,那就永远逃不过一个结局信仰迟早会反噬你,哪怕你手里拿着的是“佛牌”,你踩的仍然是地雷。
他试图用商业手段振兴少林,却在红尘打滚中迷失了本心,他努力扮演文化使者的角色,却在身份切换中弄丢了戒律底线。
当戒牒被注销的公告传来,少林寺的钟声依旧悠扬,但那个曾经在国际舞台上风生水起的方丈,终究成了戒律史上的一个警示符号。
信息来源:新京报 2015-02-28 见名流、拍电影、建分寺 跟释永信学做社会活动家中国报道2025-07-28 少林寺:释永信涉嫌刑事犯罪,长期与多名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并育有私生子华声新闻 2016-08-18 释永信力挺王宝强的“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