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把时间推回到上个世纪末期,那么汪文华绝对说得上家喻户晓的主持人。
因为一档节目《曲苑杂坛》,使得汪文华一度被称作“央视名嘴”,甚至与当时的“央视女神倪萍”齐名。
只可惜,随着她在节目中脱口而出的一句话,最终却一不小心差点断送了她的职业生涯,这档节目也没过多久停播了。
那么如今已经七十多岁的她过得如何呢?
传统文化事业自从《曲苑杂坛》正式停播之后,人们就很少能再在节目上看到汪文华的身影了。
但是事实上,尽管节目中不见汪文华,可是在私底下,不少人经常偶遇她。
有的时候是在胡同口,有的时候是在某个舞台上。
而每一次偶遇,汪文华几乎无一例外都逃不过三个动作:学戏、唱戏、授戏。
其实虽然与节目上的戏曲无缘,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汪文华一直延续着对传统戏曲的喜爱。
她创办了中华曲艺社,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
平时经常会组织热爱传统文化与戏曲文化的人们,一起去参加各种活动,进行思想和能力上的碰撞。
在她的带领下,许多年轻人走上了传统文化这条路。
更难能可贵的是,随着年纪的增长,汪文华越来越感受到做公益事业是一件值得的事情。
有的时候她会给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捐赠书物,鼓励他们走出去。
不仅如此,汪文华不仅是一个传统文化传播者,更是传统文化的践行者,在她身上能够发现传统的忠孝表现得淋漓尽致。
尽管汪文华现如今一家三口早就团聚到了一起,每天过着悠闲舒适的田园生活。
可是在很多年之前,她和远在日本工作的丈夫一直处于分居状态。
那么年迈的公公婆婆只好由自己照料,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她居然连续多次被评为了五好儿媳。
开创曲艺栏目事实上,就像老话说得那样“热爱才能抵万难”。
假如不是受到了这一份热爱的感知与召唤,恐怕汪文华根本坚持不了这么长的时间。
1995年,汪文华出生在河北一个非常普通的大家庭里。
而她童年的大部分时间,不是像其他小孩一样玩玩具度过的,而是伴随着音乐长大。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年仅十几岁的汪文华得到了武汉空军文工团团长的赏识,踏入了文工团开始了艺术事业。
文工团的日子,并非“躺平”一般轻松。
在团里,除了每天日常的训练之外,还需要学习大量的知识,不断丰富自己。
也正是这个过程,让汪文华逐渐养成了不怕苦不怕累的性子,更让她感受到了来自我们国家戏曲文化的魅力。
所以,她做出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决定:写信给当时著名的戏曲大师袁阔成,拜其为师。
可现实却不尽如人意,一开始的袁阔成不太想接收她。
毕竟女孩子很难能坚持下来这种枯燥又日复一日的练习,况且万一她只是一时兴起呢?
不过也没关系,汪文华早就做好了长久准备,终于通过好几个月的写信沟通打动了袁阔成成为了他的徒弟。
1991年,汪文华走上了一条全新的道路,进入中央广播电视台工作,并接手了《曲苑杂坛》和《电视书场》2大新创立的栏目。
当时台里的领导对《曲苑杂坛》给予了厚望,也十分看好汪文华。
但是说实在话,当时的汪文华面对这俩新节目也挺没底儿的。
尤其是这个栏目的人手有限,只有3个人,往往一个人身兼数职。
从最初的做计划、组织联系,再到后续的拍摄、制作,这一系列流程都需要他们亲力亲为,仔细盯着,一点儿差错都不能有。
好在只要有付出,就会有回报。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曲苑杂坛》在九十年代掀起了一股传统曲艺表演的热潮。
这档节目更是受到了全国不少观众朋友们的喜爱,收视率屡创新高。
不一致的主持理念节目越做越好肯定是好事儿,但是,随着《曲苑杂坛》的爆火,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
首当其冲的就是汪文华与姜昆的节目理念,有巨大的分歧。
汪文华觉得,进入千禧年,《曲苑杂坛》应该表现出全新的色彩。
就跟节目的初衷一样,需要包括曲艺文化的多元性和全面的特点,既能展现传统,又能融入一些新元素。
而姜昆则认为,节目中应该适当将相声的内容增多,有突出的重点。
姜昆的想法也能理解,毕竟他本身就是相声演员,站在相声界的角度说话无可厚非。
而且姜昆也是想让相声界有新生力量,他和汪文华双方本身都是为了节目与传统文化在做考虑。
只不过他们各执己见,谁都不愿意考虑对方的看法,以至于矛盾越来越深。
姜昆说汪文华制作的节目形式“不伦不类”,而汪文华也在某次节目录制现场直接脱口而出“姜昆是靠走后门进来的”。
这件事一出,引发了巨大的舆论风波。
尽管双方都否认没有“公报私仇”,可是《曲苑杂坛》还是多多少少受到了影响,导致最后连制作都格外艰难。
在2011年栏目停播之后,汪文华逐渐消失在了观众视野。
有人说她是因为揭露姜昆而被央视给“封杀”了,但是实际上不是这样,汪文华只是从台前转移到了其他岗位。
但是不可否认她的话语,给其自己的事业带去了影响。
《曲苑杂坛》的落幕,不能简单归咎于他们的矛盾。
除此之外,还有观众新的需求、其他栏目的竞争等众多因素的存在。
庆幸的是,汪文华没有放弃这一切。
如今已经七十多岁的汪文华显然过得不错,退休之后依然精神抖擞,经常出现于地方保持着那份对于戏曲的热爱。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