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于和伟是“沉下去最深的演员”,出圈没靠热搜,成名没靠包装,红得慢,但红得扎实。
但在他自己看来,演员只是他的职业,家人才是他的身份底色。
外人眼里,他是国剧台柱子、视帝演员、电影咖里的“戏骨担当”;可熟人都知道,他成名后干的第一件大事,不是换车,不是买表,而是——为自己8个哥姐一人买了一套房。
这不是营销故事,是他亲口说的。而他给出的理由,只有一句话:
“小时候是他们把我围起来,现在我该撑一下了。”
这句“撑一下”,比任何煽情都动人。
—
于和伟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上头有整整八个兄姐。他出生那年,父亲刚去世,母亲一个人种地、卖菜、打短工,靠亲戚接济过了最难的几年。
母乳不够,是姐姐喂的奶;衣服不够穿,是哥哥脱下来改小一号再给他的;学费不够交,是全家人一起凑出来的。
他用一句话形容那段日子:
“我没觉得苦,我觉得我被很多人托着。”
—
演艺之路对他来说从来不是“少年成名”的故事。
上戏毕业后,他跑了十几年的龙套,整整十四年没有主角,没有爆点,也没有一句能被观众记住的台词。
别人走的是捷径,他走的是土路。
但他没抱怨,也没逃。他说:“你让我演一个路人,我也演得像样。”
那时家里人问他混得怎么样,他只回一句:“我挺着呢。”
—
直到《军师联盟》《觉醒年代》《悬崖之上》接连爆出,他才真正站稳一线演员的位置。
那年他第一次接下重头男主,签完合同那晚,没请朋友吃饭,没发朋友圈。他打了个电话回家,说:“我挣到一点钱了。”
然后他悄悄找中介,把家里八个哥姐的居住情况一个个了解清楚。
有的住旧楼房,有的租房多年,有的根本没正式房产。
他不讲条件,只说一句:“你们在哪里,我就在哪里买。”
没人求他,也没人提。是他主动做的。
—
有次被问起为什么这么做,他想了想,说得特别轻:
“我从小没什么自己的人生计划,我就是跟着他们活。那我现在能帮上一点,就该帮。”
这不是孝子剧本,也不是“感动中国式感恩”,而是一个普通弟弟终于能回头照一照当年护着自己那圈人。
—
但于和伟不讲“回报”。他说:
“我哥小时候养我,没想过我以后会给他买房。我现在做这些,也不想让他们觉得欠我。”
所以他从不摆出“我养了全家”这种姿态。他回老家,还是拎菜、穿老鞋、坐一块儿嗑瓜子。
家人叫他小伟,从来不叫“于老师”。
他也不装。他自己说:“我就是那个被一群人拉扯大的孩子,现在没那么拧巴了。”
—
这种不拧巴,就是他身上最动人的地方。
别人红了以后怕人提“过去”,他正相反。别人把“成功”挂嘴边,他压根不爱聊成绩。
一次采访里,有人问他最想感谢谁,他没说编剧、导演、贵人,只说了一句话:
“我感谢我那些哥哥姐姐,没让我走岔。”
—
现在的于和伟,依然不刻意维持什么“强人设”。
他拍戏不躲替身,路演不说场面话,演反派不洗白,演正派不脸谱。
他说:“一个人得有底,没底就浮。”
你以为他在讲演技,其实他一直在讲人生。
—
于和伟这一路,看起来很慢,其实每一步都踩得稳。
没有大爆,没有奇迹,全靠熬,全靠扛。
而他扛起来的,不止是自己的命运,还有一整个家。
如今有人问他,最骄傲的事是什么?
他没有说奖项、作品、口碑,只是淡淡地说:
“我哥姐现在都能安心住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