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热浪之外》第二季把镜头对准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并抛出“如果拍一部《李想传》,谁来演你”这一问题时,空气里出现了半秒的停顿。李想没有按照常规套路给出一个“安全”答案,而是轻轻吐出三个字:“易烊千玺。”
李想1981年生人,少年成名,25岁创办汽车之家,35岁再创业做理想,一路踩在互联网与智能车的风口上;易烊千玺2000年出生,13岁出道,20岁拿下金像奖最佳新人,少年成名同样伴随着质疑与聚光灯。两人都在极短的时间里完成了“从被怀疑到被看见”的蜕变,也都在自己的赛道上留下了不可复制的注脚。李想说他欣赏易烊千玺的“拼劲”,其实也是在欣赏那个同样倔强的自己。
如果把《李想传》真的交给易烊千玺,观众会看到一种奇妙的互文:镜头里的少年李想,顶着厚重刘海在石家庄的电脑城里攒机、砍价、写代码;镜头外的易烊千玺,则在练习室里压腿、吊嗓、背歌词。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场景,共同的关键词是“自我雕刻”。李想曾在采访里回忆,当年为了拿到第一笔广告费,他可以连续三天不睡觉改页面;而易烊千玺在纪录片《我的时代和我》里,把一天拆成15个小时练舞,汗湿了一件又一件T恤。
当“李想”与“易烊千玺”两个标签在社交平台上并置,天然就能完成一次跨圈层的流量置换——理想汽车获得情感溢价,易烊千玺则借此完成从青春偶像到商业叙事主角的升级。可以说,李想的“点名”不仅是一次个人趣味表达,更是一次精准的“用户心智”占位。
当然,电影终究只是电影。现实中的李想依然要忙着解决下一款车的激光雷达量产问题,易烊千玺也马上要进组拍新戏。但这场隔空对话留下的余味,远比一部尚未成型的传记片更长久:它提醒我们,年龄、行业、标签都不该成为彼此理解的藩篱;真正能让人产生共鸣的,永远是那股“不信命、只信双手”的少年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