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30 日,工作室发布的一段视频里,吉克隽逸穿着一次性拖鞋在酒店沙发上蹬腿大哭,眼泪浸湿的发丝贴在麦色肌肤上。
“我就吃了 4 个鸭翅膀啊!” 她带着哭腔辩解,工作人员那句 “早上还吃了一盒鸭脖” 的补刀,让这场崩溃多了层荒诞的真实感 —— 镜头里她腰线分明、双腿纤细,却正被体重秤上的数字逼到情绪决堤。
这个以力量感著称的彝族歌手,始终困在 “黑与瘦” 的悖论里。她曾坦言 “肤色深不能同时胖”,为上镜饿过 3 天拍杂志,长期健身维持的肌肉线条,在 “白瘦幼” 审美体系里却成了 “壮” 的原罪。网友看得费解:她的身材明明是健康标杆,舞台上唱跳时的爆发力,正源于这份充满生命力的体态,为何要被体重数字绑架?
争议在社交平台发酵成公共议题。有人指责她穿拖鞋踩沙发 “没素质”,更多声音却在共情:“这不就是减肥时的我吗?” 当她的巡演主题 “太阳的女儿” 撞上减肥瓶颈,大众突然意识到,那个在舞台上唱着彝语小调、用歌声点燃体育馆的歌手,正被无形的尺子丈量 —— 既要保持黑皮肤的辨识度,又要符合白皮肤审美体系下的瘦标准。
这场崩溃撕开了娱乐圈的虚伪规则:秦岚说过 “上镜的演员私下瘦得像鬼”,而吉克隽逸的困境更具代表性。她的肌肉线条是健身馆的勋章,却被要求瘦成 “干瘦的猴”;她靠爆发力唱腔征服观众,却要为演唱会节食到低血糖。网友说得透彻:“我们需要她在台上唱到缺氧,却不允许她为续航吃口鸭脖?”
如今,她的眼泪已超越八卦范畴。当 “健康美” 的口号遇上体重秤的铁律,当彝族文化赋予的生命力撞上单一审美,这场哭泣便成了打破规训的契机。毕竟,衡量一个歌手的从来不是腰围,而是她能否让听众在歌声里,看见比身材更自由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