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社交平台上9岁男孩撕掉珍藏的日漫卡片、年轻观众哭湿两包纸巾、88岁老兵奶奶哽咽点赞等新闻传播开来,讲述民族伤痛的抗战题材电影《南京照相馆》,已超越电影范畴,成为触发跨越代际情感共振的超级引擎。而影片豆瓣评分也从8.5涨至8.6,总票房预测剑指34亿。最可喜的是,其核心观众群中,25-39岁青年占比高达65.7%。站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时间坐标下,年轻一代正以赤诚之心拥抱这段民族记忆。
抗战题材影视剧已诞生不少经典名作。属于“这个时代”的抗战故事以及大屠杀题材,如何才能拍出新意?《南京照相馆》无疑交出了一份出色答卷。
大题材的“万能法宝”一般是小切口,但很容易让人既找不到“小”,也找不到“大”。《南京照相馆》以南京城一间小小照相馆为窗口,凝视历史最黑暗的角落,它“小”在方方面面。这里有7位普通百姓,他们的生死悬于是否为日军冲洗底片的抉择,最终完成从求生本能到守护真相的灵魂觉醒;这里有相机和底片,智能时代的我们个个有手机,拍照、合影是大家的日常,而片中“相机”有着工具和武器的双重隐喻,其拍摄的是暴行犯罪的铁证,7位百姓借助送出底片和照片完成了一场坚定的抗争。此外,影片最锋利的“刀刃”,是让“照片”自己说话。当照相馆众人拉开幕布“神游”故土山河,那句炸响影院的“寸土不让”,让教科书上的铅字化为血脉偾张的共鸣;当战犯凝视被调包的底片,市井烟火与屠杀惨烈在方寸间对撞,完成了对侵略者最凌厉的审判。这一个个“小切口”,不断给观众的心灵带去“重锤效应”。
很多人看《南京照相馆》之前是抗拒的,全景呈现南京沦陷后悲剧的《南京!南京!》,最大限度还原日军残忍兽行的《黑太阳南京大屠杀》等,都曾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心理阴影。然而,《南京照相馆》与那些依赖血腥奇观或“手撕鬼子”式宣泄的创作划开了界限——真正的历史重量,并不需要廉价的血浆来证明。创作手法上的克制和留白,才是对苦难最深的敬畏。
聚焦的是坚韧的普通人,而不是被凌虐、被屠戮的无助百姓,《南京照相馆》不以血腥刺激来贩卖民族情绪。比如,日本兵摔死孩子的情节,放置在画面后景,焦点更多的是呈现前景中人物的反应;日本兵对中国女性的暴行,也没有将镜头直接对准施暴场面,将南京大屠杀的沉重感保留在情感层面而非感官刺激上。演员高叶就向观众透露,她拿到的第一稿剧本里有一些林毓秀一角被凌虐的戏份,但第二稿就没了,导演答复她“不愿让历史上受害的女性再次受伤”。而这些不仅安抚了演员,也宽慰了观众。
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其实《南京照相馆》创作初心不仅直白,也一直贯穿影片。影片的英文片名为“Dead to Rights”,即“铁证如山”;片尾更打出了“铭记历史,吾辈自强”的字幕。
历史从未远去,它只是等待被重新照亮。新一代的年轻创作者们正在积极用他们的视角和手法带领大家回望历史,并帮助青少年重塑历史观。导演申奥说,历史凭栏处,不仅有一个民族的伤痛,更有振作的力量,以及对和平的渴望,只有吾辈自强,才是对铭记历史最好的回应。而走出影院的年轻一代也确实在社交平台上发出了这样的声音:真正的铭记不是沉溺伤痛,而是在先辈用生命照亮的道路上,把故土山河建设成他们当年无法想象的盛景。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校对 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