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档,《以法之名》无疑是最受瞩目的爆剧之一。即使剧集已经完结,热度依然不减。许多已经追完的观众纷纷开始了第二次观看,或者在短视频平台上与创作者一起探讨剧中的细节和隐喻。而那些进度稍慢的观众,则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着自己观看的实时感受。这部剧的播放数据表现同样亮眼,云合数据正片播放市占率接近35%,灯塔单日播放破亿,优酷站内热度高居榜首,持续保持在各大数据榜单的前列,展现出了强大的长尾效应。
总制片人敦淇对此效果并不感到惊讶,但也有些意外。“从一开始选择‘检察侦查’这一新颖的题材时,我们就心中有数。”他回忆道:“公平正义、司法体系改革的案件剖析、官场文化的反映、以及职场的映射,都是观众特别喜欢的话题。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这部剧让观众从情绪表达、情感共鸣到情怀倾诉上逐步过渡,最终达成我们想要的效果。”敦淇表示,即便是会员收官后,仍有大量观众在讨论剧中的细节与人物,远超出他们的预期。
随着《以法之名》的成功收官,壹娱观察与敦淇进行了深度对话,对这部剧进行全面复盘。这部剧的剧本经过反复推翻,创作历时三年,是一次类型化创新的大胆尝试。它背后不仅体现了长视频创作者挑战市场审美的勇气,更展现了他们与观众情感互动的深刻洞察力。《以法之名》也成功证明了长视频内容的持续吸引力。
一开始,《以法之名》便迅速将镜头对准了一个此前国产剧从未涉及的检察系统部门——第十一检察部,这是一个专门侦查职务犯罪的部门。这个题材的独特性,使得剧集从一开始就展示了创新,如何侦查、审讯,以及面临的人情与系统复杂性都为剧集增添了不少新鲜感。
敦淇回忆道,剧集选题的灵感来源于一次与导演傅东育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副主任彭诚的交流。“彭副主任提到我们有一个隐秘且不为外人所知的部门,这个部门存在很久了,但在检察体系内仍然保持着距离感和陌生感。”这一话题引起了敦淇和傅东育的好奇,随后他们决定放弃已完成的另一个扫黑剧本,选择《以法之名》。敦淇表示,那个时候他们做出这一决定时,“还是挺有魄力和勇气的”。
虽然《以法之名》的主线围绕扫黑和找“保护伞”的故事展开,这在国产剧中并不新鲜,但它的创新在于人物塑造。《以法之名》避免了传统的非黑即白人物刻画,转而呈现了人物的复杂性和灰色地带。剧集将故事发生地设定在一个并不大却人物关系错综复杂的小城市——东平市。这种设定让剧中的人情世故和职场斗争显得更加真实和贴近生活,同时也带来了更具“尺度”的观感。
剧中的细节设计也增添了新鲜感。例如,谢鸿飞将受贿的黄金藏在乡下父母家的鸡窝里,姜红军则把钱藏在了弟弟名义下购买的房子里的空调里。这些细微的变化,使得剧集更加生动有趣,也让观众感受到与角色生活息息相关的紧张感。
另外,《以法之名》前半段中,指导组和洪亮主角的“憋屈”情节也引发了一些观众的不满。敦淇分析称,这可能与当下观众习惯的“爽剧”偏好不太符合。“但这正是我们想要的效果。我们并不想让主角成为一个完美无缺的人,而是希望他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他还补充道,观众的期待正是源自于洪亮人物的成长与高光时刻。
从某种程度上,剧集的创新和创作突破了传统的叙事方式,让长剧集回归了最初的初心和底气。在剧本创作方面,敦淇强调时效性的重要性。创作周期长,可能会面临同题材内容的竞争,失去“新”的竞争力。因此,敦淇工作室在创作上始终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力求保证每部剧集的稀缺性。
《以法之名》的剧本创作花费了三年的时间,拍摄及后期制作也相对漫长。虽然剧集的开播时间比预期晚了些,但因为题材的独特性和稀缺性,制作团队有信心将其打造成一部创新之作。此外,《以法之名》也得到了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指导,进一步保证了剧集在题材和顶层设计上的独特性。
面对其他同类型题材的竞争,敦淇始终坚信:“新”是剧集创作的生命力。这也表现在敦淇工作室不断创新的项目上,如“检察题材三部曲”和“重生系列”,以及当前正在开发的《秋雪漫过的冬天》等。
坚持系列化创作是敦淇工作室的核心理念之一。通过系列化,工作室不仅能保证观众的持续关注,还能在创作中不断创新与迭代,从而推动剧集IP的发展。无论是人物、剧情的延续,还是类型和职能的拓展,系列化创作都成为了敦淇工作室在行业中脱颖而出的法宝。
此外,工作室在项目创作上也坚持跨领域合作,确保每个项目都能借助平台的优势,持续挖掘创新题材的潜力。《以法之名》的成功验证了这一点,虎鲸文娱和优酷也为此贡献了很多支持,通过先进的技术工具为剧集制作提供了帮助。
总的来说,敦淇工作室的成功不仅仅来自于创新的题材和剧本,还得益于团队的强大执行力和深远的战略眼光。每一个作品的背后,都是他们不断突破自我、挑战市场、回应观众需求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