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徐白!
我们这次继续聊聊内娱“赘婿”话题,这已经不是我们第一次提到这个问题了。早些时候,我们曾经谈到过林更新、敖瑞鹏,还有去年的邓为、檀健次、张晚意和王宏毅,一共八位男演员。
其实,“赘婿”这一标签,并非第一次贴到他们身上,原本也不会引发太多争议,只是这些娱乐号总是喜欢用这种极为刻薄的言辞来评价,确实让人不舒服。
比如,有个平台曾说:“只要有赘婿的角色,李现就永远不会失业。”这话说得实在太难听了!谁看了不觉得心里不舒服?更别提李现自己了。
在我眼中,李现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演员。我第一次认识他、喜欢上他的角色时,他还不是男主,而是男二号,那部剧叫做《法医秦明》。当时的他性格阳光,形象偏硬汉,与现在的形象完全不同,很多人可能都没有意识到,这个角色的演员竟然是李现。
我想说的是,即使李现不再演“赘婿”角色,他依然能够找到好戏拍!他完全不需要依赖这种标签。
说到张彬彬,有个平台评论道:“如果张彬彬甘心做赘婿,他的事业会迎来更多机会。”这个评价我真是不太理解,难道是在暗讽张彬彬演得少吗?合作过一次,就只能靠女主撑场?张彬彬从《寂寞空庭春欲晚》到《微微一笑很倾城》,再到《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和《司藤》,我一直是看着他一路走过来的。
平台现在推年轻男演员做男主,不断争取番位。而对于30岁左右的男演员,似乎只期望他们当配角,和女演员一同提升番位。可这公平吗?原本男女演员是相辅相成的,结果反而被扣上“挂件”和“绿叶”的帽子,甚至要感激能当“赘婿”的机会?
另一个例子是林更新。有个平台评价他:“因为甘心做赘婿,才让事业迎来转机。”这种说法也令人不解,林更新的表现早已证明了他的实力,不是通过“赘婿”角色才走红的。
我认识林更新已经有很长时间了,他并不是一个产量很高的演员,但他的演技一直很出色。《步步惊心》《楚乔传》《请叫我总监》《与凤行》《玫瑰的故事》,每部剧他都为角色增色不少。他的演技深受认可,他更偏向佛系的生活方式——喜欢的工作就接,不喜欢的就专注提升自己,不依赖任何人,也不太在乎事业的起伏。
所以,我想说,拿“赘婿”来形容一位优秀演员,真的是对他的不尊重。平台给林更新贴上“有赘德”的标签,我也只能笑笑。长这么大,我从来没听过“婿德”这个词,今天总算见识到了。平台居然敢这么写,真的是有点失礼,难怪之后没人愿意做二番男主了。
我对敖瑞鹏也有些了解,从他参加恋综开始,到《五十公里桃花坞》再到《白月梵星》,他逐渐走红。敖瑞鹏并不是科班出身,也没有强大的背景,靠的只有对工作的专注和敬业,而不是所谓的“赘德”。
我想说,不要小看二番男主。毕竟,很多一番女主也是从二番做起的,演员的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有平台评论称,女主带动四个男演员,让其中一位男演员有机会成为“顶流”。那么,男演员做“赘婿”就没有问题了吗?但实际情况是,四个男主在剧宣时都要避开女主,谁愿意为了“一次合作”就被贴上“赘婿”的标签,尤其是在合作是公平的前提下。
像邓为、檀健次、张晚意、王宏毅,他们为了摆脱“赘婿”的标签,几乎牺牲了自己的名声,口碑也因此受到很大影响,很多人甚至觉得他们的努力都被“赘婿”两个字抹去。
我想说的是,女演员做二番被说是“挂件”,男演员做二番却被称为“赘婿”,这显然不公平。其实,戏剧的成功从来都不是单靠某一个人,而是大家共同的努力。每个演员都有自己的上升空间,谁也不该被限制在某个标签里,演员之间不应再为“番位”争执。
我希望娱乐圈能更多地关注演员的演技和作品的质量,而不是再纠结于番位问题。希望大家能够真正回归作品本身,关注演员在剧中的表现,看看他们是否有所进步,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的标签。
你们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