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售26万到3500万的惊人反转,这背后有多少故事?71岁的陈佩斯在被资本抛弃的时候,却得到了80后观众的一致支持。他的那部电影,尽管排片率低至1.2%,却凭借着高达72%的上座率顽强逆袭,让人刮目相看。
尽管资本的算盘响个不停,但他们始终无法读懂观众心中的真正想法。记者得知预售数据时,陈佩斯心中不免凉了半截。身为艺术家的他,竟然在资方眼中得不到一丝重视,连年轻小鲜肉都要被捧得高高在上。那些黄金场次,全部都被流量电影霸占,午夜场的寂静让人听得见针掉落。而没有人想到,电影上映几天后,80后的观众们纷纷涌回电影院,他们不是为特效,不是为明星,只是为了那个曾在春晚里给他们带来欢乐的光头大爷。
资本方曾说没有市场,但观众们用1500万的票房狠狠扇了他们一巴掌。真是不可思议!同期那些烂片的排片居然能达到30%,而它的上座率却不足20%,反观这部低排片率的影片,每场都座无虚席。有影院经理私下说,午夜加场的观众居然也能坐满大爷大妈。这些观众排队购票的热情,甚至超越了年轻人追星的热度。尤其是在苏州的路演上,观众们不惜将定胜糕直接塞进陈佩斯的怀里。这哪里是看电影,更像是对自己青春的一次美好致敬。
最令人感到讽刺的,莫过于那些曾经看不起陈佩斯的投资方。陈佩斯在招商时遭受到白眼,而如今却有人想要蹭热度,声称要加大宣传。早干嘛去了?当洪大帅感叹“可惜了”的时候,他们还在忙着为流量明星算账。电影里,班主为维持戏台拼命借钱;而在现实中,观众们甚至为了买票不惜借钱。现实往往比电影的情节更加离奇。
只要余少群那一声戏腔响起,全场的观众便泪流满面。这部电影或许不是一部艺术大片,但它无疑展现了老戏骨们如何用身体扛起传统文化的伟大使命。那些震耳欲聋的爆破声里,依然传递着“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情。陈佩斯曾说过,要为观众奉献灵魂,即使是死在戏台上也心甘情愿。而如今,观众用票根告诉他:“您的戏,我们接住了!”
猫眼的票房预测卡在1.8亿的生死线上,但谁又在乎呢?当年朱时茂随手扔出的100万,难道今天千万观众每人几块的票钱就撑不起一个戏台?资本在算投资回报率的时候,却忘记了情怀是无法用金钱来量化的。如今,影院经理们夜以继日地修改排片表,简直就像当年朱时茂被揪着谈片约的情景。风水轮流转,岸边的世界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观众们用票根写出的情书,哪怕是比什么水军刷分都来得真实。回想朱时茂那100万的投资,不是为了电影,而是狠狠打了那些势利眼的巴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