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电影这一块,大家都了解,拍得多了就容易走向老路,尤其是把日军弄得像小丑似的,动不动就“八嘎”满天飞,表情扭曲,智商下降。这种“八嘎化”其实挺尴尬的,不仅让人感觉不真实,还让观众觉得不接地气。那么,如何避免这种对敌人过度丑化的情况呢?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一部叫做《血战台儿庄》的电影就给出了一个很靠谱的答案:不要故意丑化对方,而是要追求真实,还原人物和事件,让它们有血有肉。这部影片拍于1986年,导演是翟俊杰和杨光远,从一开始就坚持真实还原,尽量避免夸张和扭曲,结果也因此成为经典。
先来看看这部电影的背景。这部影片讲述的是1938年台儿庄战役,这场战斗由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李宗仁指挥,国民党军队表现非常英勇,歼灭了大量日军,这可以算作抗日战争初期的一次胜利。这部片子不是凭空编造的,剧本在历史资料的基础上修改了17次,重点展现了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贡献。那么,为什么这部电影能够做到“去八嘎化”呢?导演团队一开始就决定,不能把日军拍得像傻子或怪物,而是要让他们看起来像正规军,有战术和组织。比如,所有日军角色的台词都用日语,演员们必须背得很熟,这样后期配音时就能确保口型同步,同时也让表演显得更自然。董骥饰演日军第十师团的师团长矶谷廉介,他通过自学日语把角色演得相当到位,剧组的人都称他为“活鬼子”,这并非为了丑化,而是让角色更真实,避免那些低级的搞笑成分。
实际上,抗日电影想要避免走进俗套,关键就在于细节。就拿《血战台儿庄》来说,它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好。导演不仅要求日军台词真实,连道具和服装也花了大功夫。比如,日军的三八式步枪和歪把子机枪,国民党的汉阳造步枪和捷克式轻机枪,钢盔也分别是英式和德式的,完全根据不同部队的实际配发情况来制作。所有这些武器和道具,都是从各地搜集来的真品,力求还原1938年真实的战场。此外,剧组还严格挑选群众演员,选用的是当地的农民和矿工,而不是现役士兵,这样更能贴近当时的历史背景,因为1938年的中国军队多由农民组成,演员们身上的那种朴素气息更符合时代特征。演员们报到的第一天就开始穿军装练习军姿,晒太阳,肤色都晒得黑黑的,根本不需要额外化妆,整部电影也因此展现出一种质朴真实的感觉。
除了演员的塑造,导演团队对主演的培养也做了很多工作。邵宏来饰演李宗仁,尽管他本身带着浓厚的书卷气,但缺乏上位者的威严。剧组于是每天都叫他“李长官”,让他在潜移默化中进入角色。宋广汉饰演孙连仲,年过六十的他通过丰富的军旅经验让自己看起来有四十多岁将领的威风。齐春祥饰演韩复榘,他长脸小眼的外形与原型非常相似,演得十分鲁莽多疑。其他主演如赵恒多、翟俊杰等,也都非常贴合人物的气质。剧组避免过度渲染负面角色,而是让每个角色都有其复杂的面貌,避免美化或过度丑化。
说起来,这部电影的拍摄过程可不轻松。最初,周总理在1965年就提议过拍摄,但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86年才开机。剧组从北京赶到山东进行实地取景,风餐露宿了几个月,只为追求最真实的战场感受。外国纪录片导演伊文思也曾来分享他亲历的1938年台儿庄战役的经历,他当年亲自用摄像机记录了废墟和战斗痕迹,这些资料成为电影的重要参考。片中的战争场面有三个关键段落:临沂增援战、滕县之战和台儿庄主力战,都是根据真实的纪录片镜头改编的。例如,人梯渡桥和运河鏖战等镜头,真实感极强。
除了战斗,影片也通过细节展现战争的残酷。比如,日军尸体旁放着家属的照片,军官捡起照片时沉思,幸存的孩子在尸体堆中哭泣,盲眼士兵闻着野花的香气,老兵吹着树叶曲调。这些细节并不是编造的,而是源自历史记录,让观众感受到战争的真正面貌。影片并没有一味塑造日军为残暴的侵略者,而是展现了他们的纪律性,但侵略本质始终不变。整个电影的结构也非常开放,并没有追求大团圆的结局,最后以血肉长城堆积的城门和破败的残垣定格,给人一种压抑和沉痛的真实感。
1987年电影上映后,反响非常热烈。许多观众在影院里默哀,甚至一些国民党老将军如李仙洲、郑洞国看过后都称赞不已,并主动当了顾问。蒋经国观看后表示,电影没有恶意抹黑他父亲,还促进了两岸老兵的探亲交流。电影的票房也破了纪录,达到了数亿元,并且获得了多个奖项,包括第七届金鸡奖最佳编剧、最佳化妆、最佳烟火奖等。李宗仁的儿子李幼邻从美国赶回来观看,看到片中的父亲形象,他忍不住痛哭。池峰城的妻儿也因电影中正面展现其丈夫的功绩而跪下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