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乌尔善在创作《封神三部曲》时深刻体会到,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是坚守中华文化的根基。他强调,只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的精髓,才能创作出兼具古今交融、雅俗共赏的影视作品。这一过程,已经持续了十年,堪称一次深刻的文化探索和艺术淬炼。
《封神三部曲》不仅是一个神话故事的再现,更是一种高度隐喻化的文化表达。乌尔善透露,史诗类型电影和历史电影存在本质区别,史诗作品不仅仅是回顾过去,而是通过艺术手法呈现一个文化符号。他希望影片传达的不仅仅是神话,更是根植于真实土地和文化土壤的生命力。
从故事的设定来看,《封神三部曲》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剧组团队精心雕琢了商周时期的文化肌理,努力将这一时期的历史、风俗和美学体现在每个细节中。从服饰、建筑到语言和行为方式,甚至每一件道具,都充满了那个时代的文化印记。为此,剧组专门邀请了历史顾问团队深入研究商周的礼仪、服饰和青铜文化,力求还原一个更真实的古代社会。
在影片的表现手法上,导演特别注重时代精神的呈现。例如,电影一开场,殷寿使者送剑给姬发的场景,便通过《国语》和《战国策》中的历史记载,呈现出古代“含蓄”的表达方式——这把剑代表着“以死谢恩”。这种行为方式,体现了古人崇尚礼节、克制与精神传达的价值观,赋予了这场戏深刻的历史意味。
音乐方面,剧组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同样不遗余力。电影中的原创音乐灵感来源于《诗经》,例如《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中,殷寿的登基大典上演唱的《商颂》便展现了古代祭祀文化的独特韵味。编曲者根据当时的礼乐传统,将这首诗歌的歌词、节奏、调式和演唱方式进行了精心重现。这不仅是对音乐的还原,更是对古代礼乐精神的致敬。
在《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中,影片的音乐风格则发生了变化。西岐保卫战的叙事,以更接地气的“平民视角”为主,展现出一种质朴的民歌风格。影片中的三首插曲歌词,都参照了《诗经》的语言结构,既有对原文的改编,也融入了现代审美元素。这些歌词通过音乐的形式激活了观众心中对中华文化的共鸣,带给人一种情感上的共振。
而《封神三部曲》编剧冉平则表示,要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价值观和全球热点结合,创造出既符合当代审美,又充满文化深度的作品,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他提到,现代观众的观影经验已趋于多元和丰富,如何在全球信息爆炸的时代,创造出一个全新的故事,依然能触动观众的内心,是所有创作者的努力方向。尽管改编经典作品面临诸多困难,但在这些历史瑰宝中寻找创新的契机,能够为观众带来新的情感价值和思考,也充满着巨大的创作魅力。
每一次对经典的改编,都是一次全新的探索,它不仅是对历史的重新解读,也是对文化的继承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