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爱好者都不陌生于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这个名字。这个名字不仅象征着一种电影手法,更是悬疑惊悚电影的代名词。大导演斯皮尔伯格曾称希区柯克为“悬念片与恐怖片领域的真正开创者,他的作品如同一本没有理论的电影教材,至今依然被传颂,并成为心理恐怖影片的标杆。”
希区柯克自己曾说:“每个人生来都对悬念有所偏爱,作家需要做的,就是将这种悬念卖给他们,让他们迫切想知道即将发生的事。”他还为“悬念”下过一个经典的定义:如果一群人围着桌子玩牌,而突然响起一声爆炸,那镜头只会拍到人物的惊慌神情,场面平淡无奇;而如果在打牌之前,镜头就已先展示桌子下方悄悄倒计时的炸弹,悬念便自然产生,观众的心情也将被紧紧牵动。
希区柯克的作品拥有独特的结构美,其叙事方式紧凑连贯,常常呈现出一种生活化的黑色幽默,经过复杂的转折和曲折的情节,最终呈现出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局。这种结构模式后来被称为“希区柯克模式”。观看《希区柯克悬疑故事》时,像是翻阅一本文字简洁的《故事会》,短小精悍,快速而又吸引人,一转眼就能看完。以下,我们就挑选几个故事来讲讲。
《鲜艳的玫瑰花》
华伦先生与太太结婚已两年。太太富有且豪爽,常送他丰厚的礼物,但在零花钱上却相当吝啬。华伦希望能用自己的方式讨好新欢凯琳,但却没有足够的资金。因此,他萌生了除掉妻子的念头。
某日,华伦太太提到阳台上开了一朵鲜艳的玫瑰花,并期待它在他们的结婚纪念晚会上盛开,并打算将其插在头发上。突然,华伦心生一计:他打算晚上带她到阳台,让她指出玫瑰花的位置,趁机将她推下去。
下午,华伦太太去上舞蹈课,而华伦与凯琳共度午餐。夜晚,他们准备庆祝结婚纪念日。华伦太太提起那朵玫瑰花的事,表示希望把它戴在头发上,光鲜亮丽地与丈夫一起赴晚宴。
晚餐前,他们一同来到阳台。华伦借机推了她一把……只听一声尖叫,阳台下突然涌出一群人,围住了摔倒的华伦太太,场面一片混乱。警方很快赶到,一名情绪激动的男子向警方述说了可怕的经历:“她一定是为了看那朵玫瑰,才不小心探出身子,结果发生了悲剧。”
《扒中扒》
在某个假日酒店的豪华休息室,“我”看到一个女人正在偷偷扒窃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口袋。这位老人名叫斯通,是一位富翁,拥有加州价值一亿五千万的资产。那个女人的扒窃手法简直是无懈可击。她故意走得匆忙,与斯通撞个满怀。然后趁机从他身上偷走了皮夹和领带夹。
我追了上去,告诉她自己是酒店的保安主任,带她到餐厅,准备与她谈话。那女人看起来年轻、无辜,显得非常纯洁。经过一番问话,她终于承认自己是一个老练的扒手,甚至表示自己有“偷窃癖”,已经换了好几个医生。而如果被父亲知道她的行为,恐怕会被送进精神病院。
我轻描淡写地说道:“我想你父亲应该不会知道这一切。”她有些疑惑,但并未再反驳。此刻,我感到自己似乎有些同情她。原来,我早就盯上了这位富翁,从他入住酒店的那天起,我就守候在休息室里等待机会,而她,恰巧在我行动前及时出现。
《又多一个》
某天,一名红头发的小伙子坐上了我的车,收音机里正在播报一起连环杀人案的消息。警方已找到七名受害者,全国都在追捕凶手。奇怪的是,这个小伙子与凶手的描述非常相似。
小伙子陷入沉默,突然问我:“一共杀了七个人,做这种事得有点胆量吧。你用过枪吗?”他露出了一丝得意的微笑。我回答道:“那种东西,谁没用过呢?”他继续问:“那你瞄准过人吗?”他一边问,一边露出狡猾的笑容。
我心里有些不安,但没有回应,只是悄悄观察着他。他似乎很享受这种“被人害怕”的感觉,并且已经有几次因与警察的“对峙”而兴奋不已。他说:“不过,我觉得你可以更出名。我之前就觉得,只要走这条路,我肯定能碰到你。”然后,他突然意识到什么,猛然转头,眼神瞬间充满恐惧:“你……你就是那个……连环杀手?”就在那一刻,第八名受害者也悄然出现。
希区柯克不仅对电影的结构有极高的造诣,他更深刻洞察人性与心理,被誉为“电影界的弗洛伊德”。他的作品直击人类灵魂的阴暗面,展现了人性中最恐怖、最极端的情感和思想。
无论是警匪对峙、智勇较量,还是情感纠葛、复仇计谋,这些故事的反转和巧妙布局,至今仍让我们感到惊讶和震撼。在那时,这些“意外结局”常常让人目瞪口呆,而如今,似乎我们早已习惯了这类转折,但希区柯克依旧无愧为悬疑电影的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