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阿凡达3:火与烬》首支中文预告片正式发布,宣布影片将于12月19日在北美上映。续集延续了潘多拉星球的史诗级冒险,杰克和奈蒂莉一家将面对人类与神秘反派“灰人”的双重威胁。
然而,与2009年首部《阿凡达》引发的全球狂热相比,此次预告片的评论区几乎被“审美疲劳”“老套路”“只看特效”等标签淹没。
就在《阿凡达3》预告片发布前两周,国产新片《超人》在中国上映,却遭遇了一场堪称行为艺术的票房惨剧。
7月12日首映日,全国影院排片高达9.4万场,相当于每五块银幕就有一块放映《超人》。但首日票房仅1800万元,场均观众不足一人,甚至连电费都难以收回。上映一周后,总票房勉强突破5000万,官方“破亿海报”都无缘推出。而该片的制作成本高达3.5亿美元(约25亿人民币)。
值得注意的是,《超人》并非孤例。2025年至今,仅有《我的世界大电影》和《美国队长4》两部美片在中国票房破亿,而国产影片的票房占比已飙升至96.5%,与2017年好莱坞38.7%的市场份额形成鲜明对比,如今这个比例已像是一曲悼念。
回顾近几年来登陆中国的好莱坞大片,几乎全是“续集流水线”产物:《侏罗纪世界:重生》《疯狂动物城2》《碟中谍8》《神奇四侠:初露锋芒》。这些大IP续集难掩创作力的枯竭,观众已看穿套路:炫目的特效、家庭情感、个人英雄主义——标准的好莱坞模式。
正如网友调侃的:“《阿凡达2》只剩水下美景,故事比太平洋还空洞。”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审美疲劳具有全球性蔓延的趋势。2024年,泰国电影在本土市场的票房占比首次以54%超越了好莱坞;日本年度票房前五名全部是本土作品;法国电影的冠军《多了一点什么》和《基督山伯爵》亦在国内市场碾压了美国片。
好莱坞的衰退,实际上意味话语权的悄然变迁。
当《美国队长2》以“自由代价论”传递美国式价值观时,中国电影则用《流浪地球》的集体主义救援和《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叛逆精神点燃了年轻观众的热情。文化自信的崛起,让我们告别了崇洋媚外的时代。
技术进步也在加快这一趋势。《流浪地球2》的太空电梯,《独行月球》的科幻喜剧,都彰显了中国电影工业在视效方面已能与好莱坞比肩。而《南京照相馆》《长安的荔枝》等现实题材影视作品,更以强烈的本土情感引发共鸣,碾压了美式好莱坞的“爆米花”电影。
如今,《阿凡达3:火与烬》面临的挑战,既是技术层面的“创新再现”,也是文化层面的“自我超越”。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拼尽全力,用火焰特效和灰人设定试图再度引发视觉革命;但与此同时,也必须摆脱“白人救世主”式的叙事陷阱。
然而,网络上的高赞评论已昭示未来的艰难:“潘多拉星球很美,但我的钱包还是会留给《哪吒3》。”
正如法国影院里被本土喜剧《多了一点什么》击败所有超级英雄电影一样,中国观众用《南京照相馆》的泪水告诉世界:我们不需要被拯救,只渴望被理解。这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节奏,也是中国电影崛起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