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是妈妈2》接近尾声,李嘉格和妈妈薄永霞这对母女,经过一季的冲突和摩擦,终于迎来了大和解。节目作为综艺,肯定不会让这种母女关系带着疙瘩收场,能理解。但不得不说,她们的和解剧情,总给人一种硬凑的感觉,甚至有点像是“强行包饺子”。
这一点,从霞姐年已60岁,依然被硬生生地“挖掘”出所谓的原生家庭创伤就能看出来。这个情节的安排,有些让人觉得有点牵强。好在,节目组还是找了心理疏导师来为嘉格和她的妈妈进行调解,经过了三个多小时的沟通和疏导。
在这些交流过程中,情感疗愈师周俊与霞姐的对话内容,有一段播出来后,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那段故事,充满了离奇与荒唐的细节,让人忍不住深思。周俊询问霞姐,是否有过一段能够随心所欲得到自己想要的时光。这个问题本身就有点不合逻辑,毕竟霞姐成长的年代物质贫乏,谁能有那么多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的机会呢?
而霞姐讲的故事更让人觉得有些讽刺。她提到家里最小的弟弟特别受宠,父母曾为弟弟花了两千块钱买了一辆自行车,霞姐当时看了之后也很想要,但父亲却说她已经有车骑了,没必要再买。她说父亲的不公平让她心生不满,最终只是在母亲坚持下,她才得到了价值两百块钱的一辆车。
周俊问她,如果能对父亲说点什么,她会问父亲,为什么这么不公平。霞姐情绪激动地表示,自己一直很在意“公平”二字,因为父亲的不公平,她才会如此愤怒。虽然这个故事引发了不少讨论,但叨姐有些不太信服。毕竟,如果真像霞姐说的那样,在80年代初期家里能花2000块钱为弟弟买自行车,那简直比当时的大部分人赚得还多。何况,在那个年代,2000块钱真的是一笔巨款,足够一家人的日常开销。
不过,这也不重要。真正值得讨论的是,尽管霞姐从小可能就生活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并受到了不公的对待,但这和她和李嘉格之间的矛盾到底有多大关系呢?是的,童年创伤可能让霞姐对“公平”有更深的执念,但她要求公平有什么错吗?为什么李嘉格不愿意给妈妈一个“公道话”,就算是在妈妈和婆婆发生冲突时,也不能平衡一下两边的关系?
李嘉格在和妈妈发生矛盾时,根本没有给妈妈一点支持。比如,结婚时,妈妈和爸爸不被允许坐车,她就真的听从婆婆的意见不去接他们。这些事情真的是“外公外婆”的错吗?还是她的错?要么就是霞姐太追求公平了,才导致这些不必要的冲突。
听完这些,李嘉格反应过来,说她从未考虑过妈妈的过往。她表示作为孩子,无法理解妈妈的童年经历,所以才会忽略妈妈的情感需求。然后,她放下了防备,准备好为妈妈提供她认为的安慰。结果,李嘉格就这么轻松地接受了“心理疏导”的“原谅”,因为她终于明白了妈妈“需要我”,她想要的不过是“包容和理解”。
看起来,李嘉格似乎心态很大度,可是,问题是,她一直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某些事情上的错误。比如,她过去完全忽视了妈妈的感受,甚至连最基本的“公平”都没有给予。她的“反省”听起来像是被情感疗愈师引导出来的答案,而不是她自己真正的自我觉悟。
就算霞姐在母女和解的过程中也表示宽容,但这一切到底能否顺利化解过去的矛盾,依旧是个谜。虽然李嘉格最后也表示了对妈妈的原谅,并表示自己愿意为妈妈提供安慰,但她那些“空洞”的话,怎么听都像是在说些理所当然的东西,毫无深度可言。
更令人费解的是,李嘉格不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还在节目中反复强调“你在我心里是最高的地位”,然而,她到底做过些什么来证明这一点呢?她结婚时没有考虑到父母的感受,连基本的交通工具都不为他们提供,八年里从未说过一句公道话。结果,一句“你是我心中的第一位”竟然就能让人忘记这些过往?这一切就只能归结为妈妈的不满过于“细节”吗?
最讽刺的地方在于,情感疗愈师让李嘉格将所有责任都推给了“外公外婆”的身上,自己当做“被误伤”的受害者。结果,她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曾经在母亲面前做了多么伤人的事。每当节目中提到这段和解的时刻,李嘉格似乎并没有真正地反思自己的行为。
最后,霞姐也没有在李嘉格说“你受委屈了”时表现出多大的不满,她轻松地原谅了她。或许,她真的放下了心结,毕竟这些年为女儿操心的事,终于有了一个让她心安的结局。
但还是那句话:不管别人说什么,做什么才是最真实的反映。李嘉格的行动,完全不能证明她“真正爱妈妈”。她到底有多少次让妈妈失望,做了多么让人难以释怀的事?如果李嘉格真心把妈妈放在心中第一位,她的行为绝不会是那么冷漠和疏离。
虽然最后她和妈妈和解了,但从整个过程中看,李嘉格不仅仅是学会了如何“包饺子”,而是把所有责任推给了别人。就这样,节目的结束也仿佛是硬凑出来的结局,甚至让人觉得有些不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