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艺娜的出圈,简直是一个猝不及防的惊喜。
某次网络上广为流传的短视频中,观众一遍又一遍高喊着“退票”,而她,竟然稳如老狗,几声“退票”后,毫不动摇地唱起了她的成名曲《爱如火》——那场合唱简直气氛爆棚,观众从退票转为集体大合唱。
这一幕,也浓缩了她的成名历程——从互联网的“丑角”到《爱如火》的神曲转型,再到现在的真情实感粉丝拥趸。
而她爆红的证据之一,就是那些黄牛也开始盯上了她的演唱会门票。原本99元随便买的票,二手平台竟然炒到260-350不等。更妙的是,她还拿下了好望水的代言,获得了龚琳娜曾有的待遇。曾经她的“假俄罗斯人”黑历史,早已被抛诸脑后,站在台上的不再是当年的那艺娜,而是全新重生的Lady娜娜。
虽然质疑声始终不断,但或许正是这些声音,让那艺娜真正成功出圈。
她并非第一次成名,在她的巡演火爆之前,《爱如火》早已遍地开花,成为新时代的网络神曲。这首歌一度占据了各大音乐平台的榜单,成为《蛋仔派对》游戏玩家的常用配乐,甚至被龚琳娜改编后登上了《浪姐》的舞台。
但不同于今天的火爆,那个时候的《爱如火》火了,而那艺娜本人却并不为大众熟知。虽然你能在KTV里听到“心在跳,是爱情如烈火”的歌声,却很难找到认识她的人——除了网上的抽象玩家和一些特定的群体。
更早的时候,那艺娜的粉丝并非今天的样子。刚从互联网起步时,她主要靠特效假装俄罗斯人对口型唱歌吸引了一批中老年人粉丝,甚至通过卖自湖北的“俄罗斯特产”赚取收入。通过这波操作,她积累了200万粉丝,虽然一度因“诈骗中老年人”而被封号,但她的路线并未止步。
她卷土重来后,改名“大中国娜娜”,试图重新找回那些失去的中老年粉丝。随后,《爱如火》横空出世,直接改变了她的粉丝结构,转向了更加年轻化的群体。
对于这些突如其来的“抽象乐子人”,那艺娜一开始有些无法理解,甚至将所有的戏谑和恶搞当作“黑粉”并大力拉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渐渐学会了利用这些评论去“玩梗”,并发现这一切正是流量的来源。
她逐步成为了“完美工具人”,无论舆论如何翻涌,她的粉丝都愿意与她并肩作战,享受那种“我们懂,但你们不懂”的归属感。
这时,粉丝结构的变动让她的商业价值大幅提升。她的粉丝群体不仅消费欲望更强烈,且更热衷于“造神”,她也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疯狂、自由、狂欢,同时也凝聚了一群认同这种文化的人。
如今,那艺娜的巡演可以说是既充满热情又充满“性价比”。很多人认为,花99元就能与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发疯,这种独特的社交体验无疑给她的演出增色不少。
此外,她也因与blued的合作而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力,成为了社交软件的开屏广告人物,甚至有人调侃在她的粉丝见面会上,blued上的用户几乎全是她的粉丝。
而她的巡演之所以如此火爆,正因为她成功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文化符号,不仅是狂欢和发疯的代名词,更代表了一个独特的、无意义的快乐。
在抽象文化日渐盛行的今天,那艺娜的成功不是个例。像“峰哥亡命天涯”和“带篮子”等抽象网红,也曾通过这种方式大火。
严肃的人可能永远不懂为何这样的人物能走红,因为他们不断追问意义和价值,但支持那艺娜的人正是因为在“无意义”中找到了微妙的意义。正如米兰·昆德拉所说:“无意义,我的朋友,这是生存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