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洁静,6岁便踏入舞蹈的世界,9岁开始正式舞蹈训练,10岁时她从3000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成功考入上海舞蹈学校。16岁,她加入了东方青春舞团,这一决定让她的生命与舞蹈紧密相连,走上了艺术的道路。
从舞剧《天边的红云》到《永不消逝的电波》,朱洁静的舞蹈生涯获得了多个奖项,两次荣获“五个一工程”奖。然而,尽管她在舞台上闪耀多年,舞剧作为小众艺术形式,她的名字未能广为人知。不过,她的面孔却早已被许多人记住,尤其是那些在春晚看到过她的观众。
一直以来,朱洁静都在为舞蹈而奋斗,凭借不断的努力,她成为了央视春晚的常客。无论如何,她从未放松对舞蹈的追求。然而,人生的道路并不总是顺风顺水。在2024年,39岁的她突然被确诊患有乳腺癌,医生建议她进行25次化疗,这也让她不得不暂时告别舞台。
病痛降临时,朱洁静并没有感到怨天尤人。面对这一巨大的挑战,她决定勇敢面对,采取积极的治疗方案。尽管她已经为舞剧《李清照》担任了主角并排练了半年,病魔的来临让她错过了这个舞台机会。然而,这段痛苦的经历却让她获得了更深刻的思考和成长。
在病痛期间,她开始放慢脚步,学会了在紧张的工作之外享受生活。她逐渐意识到,只要有好的作品在,观众不会忘记她。经历了8个月的治疗,她决定重返舞台。重返的第一站,朱洁静选择了自己最熟悉的《朱鹮》。这部舞剧陪伴她走过了十年,在复健期间,她打破了传统舞剧中注重技巧的桎梏,更加注重情感的传递,逐渐将身体与内心的力量相结合。
在《朱鹮》中,她以细腻的表演再度打动了观众,而她也因此获得了中国戏剧梅花奖,成为本世纪第一位以舞剧获得该奖项的艺术家。她完成了“荷花奖、白玉兰奖、梅花奖”的三大奖项大满贯。然而,朱洁静在提到这部舞剧时说:“朱鹮就是我生命的一部分。”舞剧中的主题“失而复得”与她的生命经历产生了深刻的共鸣。
朱洁静的舞台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09年,她在排练《天边的红云》时遭遇膝盖受伤,医生曾告诉她无法继续跳舞,但她并没有屈服,而是经过5个月的康复训练后奇迹般重返舞台。13年后的乳腺癌确诊,并没有让她停下脚步,反而让她以更坚定的姿态走向未来。
她将舞台视作生命的一部分。即使在化疗后,朱洁静依然能积极接受央视春晚的邀请,毫不犹豫地奔赴自己热爱的舞台。她在《幽兰》中将传统美学与现代舞台语言融合,将兰花的坚韧与破土而生的力量,通过自己的舞蹈表达了生命的突破。
朱洁静对职业的坚守让人想起了另一位在病痛中重返舞台的艺术家——央视主持人朱迅。她们虽在不同的领域,但在面对命运的挑战时做出了相似的选择。朱洁静认为,病痛让她更加懂得珍惜生活,深刻体会到生命的意义。
如朱洁静所言:“舞蹈已经融入我的生命。”她直言希望能跳到80岁,将一生与舞蹈创作紧密相连。在经历了病痛之后,她对舞蹈的理解更为深刻,演出也变得更加松弛而自然。对于人生伴侣,她有着朴实无华的期待,希望能找到一个可以一同逛菜市场,研究打折商品的伴侣。舞台上的光芒固然璀璨,但她也渴望简单、平凡的日常。
朱洁静的故事是一段关于坚守与突破的历程。从膝盖受伤到化疗期间的艰难时刻,每一次挑战她都化作舞蹈的养分。她的热爱从不追求极致的完美,而是在跌倒后依然能够站起来继续舞蹈。真正的热爱,是无论遭遇何种困境,都能找到重新站立的勇气。而她的舞蹈,正如生命一般,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