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流终结者”
“18岁屠龙”
“一己之力把顶流前任送进监狱”
从《嫂嫂请讲》6月1日首播至今,秦霄贤的前任辛雨锡借助都美竹这位曾与吴亦凡有过深厚渊源的女性,迅速迎来节目流量的爆发。都美竹的登场,犹如一颗重磅炸弹,点燃了全网热议。特别是7月17日晚,当她曝光与吴亦凡关系的细节时,整个节目的数据在吃瓜网友的推动下极速飙升。
早在《嫂嫂请讲》发布预告时,节目便因都美竹的参演成功登上了热搜榜单。随着她揭露与吴亦凡相识的往事,收视率与点赞量骤然攀升。与此同时,另一位“嫂嫂”——曾在去年独立“打击”泳坛冠军、让其成为渣男代表的“多肉饱饱”,也因涉嫌诈骗被各大博主曝光,牵扯出亿元金额的涉案故事,受害者包括知名博主和圈内明星,如说唱歌手Capper。
这两位“嫂嫂”无一例外地通过打破公众情绪禁忌、展开性别、情感与道德的讨论,引发了广泛关注。都美竹从“顶流终结者”的角色出发,传授防骗技巧,带给观众一场关于女性如何反击“渣男”与不公的精彩戏码;“多肉饱饱”则以“奥运冠军女友、顶级名媛”的光环为自己洗白,通过虚假身份掩盖真实目的,继续在商界走出一条“骗”与“得”并行的路线。
透过这些细致雕琢的“嫂嫂”形象,背后隐藏的商业逻辑浮现出来。这些女性角色不仅仅是受害者,她们还通过揭发渣男、塑造独立坚强的个性,成功博得了观众的共鸣与商业上的大丰收。网友们通过情感共鸣追随她们,最终转化为忠实粉丝,为她们的流量与商业版图扩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嫂嫂请讲》背后掌舵的查拉熊文化传媒与其执行董事田淑梅也引起了关注。企查查显示,田淑梅曾与王大发密切合作,而王大发与辛雨锡关系匪浅,这也让节目与王大发曾经的流量运营方式产生了联系。从八卦争议到人设操作,辛雨锡与“嫂嫂”们显然是借鉴了“大发”与“小刘”的成功经验,复制了同样的流量与资本运作路径。
但这些争议的背后,“嫂嫂”们通过巧妙的情节安排和人设重塑,实际上在为观众提供一种流量变现的新路径。无论是辛雨锡、都美竹还是“多肉饱饱”,她们的成功不仅依赖于争议的“炒作”,更通过精准的商业操作,使得“嫂嫂”这一形象成为了观众和商家心目中的“流量密码”。
韦雪——“嫂嫂”赛道的元老级人物,也为这类人设的成功奠定了基础。韦雪通过短视频平台从“捞女”到“奋斗女王”的蜕变,成就了自己的“逆袭”之路,成为了后来的“嫂嫂”们模仿的对象。她们通过“逆袭人设”的建立,成功吸引了大量追随者,尤其是在下沉市场,通过“有钱又独立”的富婆形象,迅速抓住了女性观众的需求。
辛雨锡与“多肉饱饱”的人设在情感上的转变、复仇的升级以及从受害者到“女性力量”的转型,无疑复制了韦雪的底层逻辑。而都美竹的出圈之路,则是一场“完美案例”,她不仅揭示了与吴亦凡的情感往事,还通过呼吁女性共援,让自己从一个受害者转变为一个带动舆论和粉丝群体的关键人物。
这些“嫂嫂”的成功并非偶然,它们背后有着深刻的商业运作。她们的节目与直播策略将八卦与带货完美结合,利用情感共鸣、情节冲突与话题性不断吸引流量。在《嫂嫂请讲》这样的节目中,节目内容往往只是引流的工具,真正的商业变现则来自节目中带货的细节设计与节目的矩阵化运营。
无论是吃零食还是讨论前任,这些看似轻松自在的环节背后,都是精心设计的营销场景。每一次节目中的小细节,都与商品做了巧妙的绑定,带动了观众的消费欲望。
这些“嫂嫂”们虽然大多表面上致力于防骗和女性互助,实则通过商业化的手段,不断实现自己的流量变现。借助情绪价值的操控与人设的精雕细琢,她们的故事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女性困境诉说,而是精密的商业操作,将“嫂嫂”形象的粉丝群体转化为利润来源。
最终,无论是王大发、辛雨锡,还是都美竹,她们都深谙流量和资本的游戏规则,站在流量的风口浪尖,用精心编织的故事和有意识的情感操控,成功将个人形象商业化,为自己赚取了丰厚的回报。而在这一过程中,观众的情绪和情感价值,早已成为她们最大也最可持续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