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眼镜,让一个女明星在聚光灯下成为了“风评牺牲品”。
7月初,张靓颖在演出中佩戴金丝边眼镜,身着低胸连衣裙演唱《九万字》。短短几分钟的视频,在社交平台上炸了锅。支持者认为她“终于撕掉苦情标签,性感自洽”,反对者却一口咬定她“媚俗”、“低级”、“性暗示”。
人们争论的,不只是她戴了一副眼镜,而是女性在公共视野中到底能不能、该不该“性感”。
张靓颖这次的造型其实并不出格,但引发的反应却异常剧烈。为什么?
因为“金丝眼镜”成了触发争议的视觉引信。
在大众语境中,眼镜曾是“知识分子”的象征,是端庄、内敛的代表。但当它出现在一位女性、尤其是穿着贴身衣物、唱着情歌的女性身上,这种组合瞬间被性化,被标签化。
有人留言:
“戴眼镜的女明星,总有点‘制服诱惑’那味儿。”
这并不是张靓颖第一次被贴上“性感越界”的标签。过去她尝试突破乖乖女形象,也遭遇过类似的批评。仿佛她的每一次造型改变、每一次对自我表达的尝试,都必须接受一场“女性能不能性感”的公投。
一组热门评论引人深思:
“李健唱情歌、舔耳朵、低声呢喃,没人说他低俗;张靓颖戴个眼镜,就被骂成了性暗示。”
这不是巧合,而是社会双标的冰山一角。
男性在舞台上展现情欲时,常被认为是“魅力”、“撩人”;女性则被迅速贬低为“媚俗”、“营销”、“不自重”。
张靓颖的“性感”,不是因为她太露,而是她太主动。
主动掌控表达权的女性,在舆论场里,始终面临更严苛的审判。她们的穿着、眼神、动作、甚至一个配饰,都可能被放大、扭曲,变成网友“道德滤镜”下的罪证。
这是一个根植很深的文化机制:女性不是不能性感,而是只能“被性感”。
她们的美应该是“无意识的”,是“天然流露的”,是“不知情地撩人”的。否则,就会被认为“不纯”、“有心机”、“有目的”。
——这恰恰就是典型的“男性凝视”逻辑:
女性美的价值,在于能否取悦男人,而非她们是否愿意如此表达。
张靓颖的问题不是“不美”,而是“不乖”。她想用自己的方式性感——这对很多人来说,就是“挑衅”。
眼镜这个符号,被不止一次用于“制服诱惑”的想象。
在日韩影视与二次元文化中,金丝眼镜常常被赋予“知性又危险”、“冷静又情欲”的角色属性,尤其在男性幻想中,形成一种“反差感的性感”。
而这套叙事,一旦被女性主动引用(哪怕只是巧合),就会触动大众深层的文化映射。
所以,问题不是张靓颖戴了什么,而是她触发了什么。
事实上,张靓颖近几年一直在试图挣脱“苦情女歌手”的标签。
她在演唱会上穿亮片、说俏皮话、选性感造型,不再躲在“受害者”人设后面。这种转变,对一个女明星而言,是极其艰难的——因为一旦她不再“受伤”,大众就很难继续怜惜她。
但一个不再顺从的女性,就不配拥有掌声吗?
张靓颖只是无数主动表达的女性之一。我们该做的,不是用放大镜找“性暗示”,而是学习尊重别人的表达权。
张靓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