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的魅力在于说学逗唱,这四门绝技是每个合格相声演员的必修课。然而,在相声漫长的发展史上,却诞生了一部经典作品,它完全颠覆了传统,相声演员的“学”竟然由录音来代替。这无疑让相声演员们有了“偷懒”的空间,那么,这场引发传统相声变革的春晚作品为何能成为经典?又为何未能重现辉煌?
这部改变游戏规则的相声作品就是1987年春晚的《学播音》,演出者为笑林与李国盛。此相声迅速赢得观众喜爱,成为了当年春晚的热门节目,同时也是春晚历史上的瑰宝。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相声并未真正符合传统相声演员应具备的素养,毕竟其中的“学”是以播音为基础的。
笑林,原名赵小林,出生于1956年的北京,从小就对曲艺情有独钟,得到了相声大家的悉心指导,与姜昆、冯巩等都是师兄弟。上世纪八十年代,他被调入了人才济济的北京曲艺团,众多相声名家也曾在此工作。
尽管笑林从小就喜爱相声,并在名师指点下进步神速,但调入北京曲艺团后,他与搭档的默契配合却令他困扰不已,令他一度陷入了低谷。不过,组织很快为他安排了一位新搭档,那位在相声界声名赫赫的演员,就是李国盛。他的上一任搭档正是享誉盛名的相声大师侯宝林。
李国盛,自小受到相声名家罗荣寿的熏陶,早年间更是受到了刘宝瑞和郭启儒的教导。对相声充满热情的他,拼尽全力,最终被侯宝林选中,顺利地完成首演《改行》。侯宝林对他的赞赏之词更是让李国盛信心十足,称赞他的眼神充满了表演的潜力。
组织为笑林安排李国盛搭档,正是出于“老带新”的考虑。在此之前,马季与唐杰忠的分开,让赵炎与李文华分别与姜昆搭档。李国盛与笑林的默契配合,让二人迅速达成艺术上的契合。
在1987年春晚,笑林与李国盛带来了《学播音》。这部作品围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播音员展开,开场时,笑林凭借自己的音色尝试模仿各位播音员的声音,虽尽心尽力,但仍难掩差异。由于当时电视不够普及,听众很快就能察觉这些声音的不同。因此,笑林和李国盛决定大胆尝试,用录音来替代模仿。
这一创意催生了这一经典相声。虽然他们利用了录音“偷懒”,但笑林依然得在口型、身形等方面做到完美对接,让观众难以察觉。凭借这对默契的搭档,《学播音》迅速成为当年春晚的经典之作。虽然姜昆演出了他那经典的《虎口遐想》,但人们谈起晚会时,仍然热议笑林的《学播音》。
这部作品为笑林赢得了“笑林广播电台”的美称,但遗憾的是,这种创意无法在其他艺术领域复制。像学唱歌、学方言这类尝试,用录音来代替学习,难免会被视为投机取巧。因此,这种用录音“替代学习”的模式再也无法复制与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