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和朗朗,这两个名字本应代表着电影圈和音乐界的双重荣耀,但最终却成了笑柄。说实话,刚看到《你行!你上!》的海报时,我还以为这是一部怀旧喜剧,单从演员的造型和电影名来看,根本就猜不出剧情是什么。
尤其是姜文,海报上的C位,头像也放得最大,大家自然认为主角应该就是他饰演的人物。结果,走进影院后才发现,姜文居然不按常理出牌!看完电影,真相终于浮出水面。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对父子之间的荒诞故事,尽管闹剧不断,但最终,父子二人通过学习钢琴,赢得大奖,走向美国的大舞台,成为一代钢琴大师,最终为国争光,走向辉煌。简单来说,就是一部讲述人物成长的励志电影,改编自真实的钢琴家朗朗的故事,姜文饰演的则是朗朗的父亲,郎国平。
既然姜文是导演,故事改编自朗朗的真实经历,那么,为什么这部电影最终会变成笑话呢?
**第一,过于自信。**
说姜文过于自信,也不为过。他拍这部电影的初衷其实很简单——他相信朗朗的国际声誉和音乐成就,一心觉得这部电影会引发国内观众的兴趣。毕竟,朗朗作为全球知名的钢琴家,肯定会吸引不少人走进影院。更别说,朗朗虽然没有出演,但他是电影的故事创作者、制作人和音乐顾问,所以说他从头到尾都参与了电影的制作。而且,朗朗对自己也充满了信心,认为这部电影一定会带来惊喜。
**第二,根本没有惊喜,反而充满惊吓。**
我真是太天真了,以为姜文这次也能再创辉煌,毕竟他以往的电影都有不小的影响力,深度和质量兼备,直到《你行!你上!》这部影片的出现,才让我彻底醒悟。结果,这部电影根本不算电影,倒更像是一部替代朗朗拍摄的“纪录片”。所谓的励志片,哪里有励志的成分?不过就是一个人被锁在屋里不停弹钢琴,连一个朋友都没有,周围只有一个啰嗦的父亲。
至于姜文,他的形象实在是太让人出戏了。一头卷发,戴着眼镜,讲话带着浓重的东北口音,完全不符合他饰演的父亲角色。说普通话说得很生硬,嘴巴一张一合,像是在夸张地大喊大叫,完全没有笑点,反而让人觉得烦躁。
而那个说着普通话的美国人,简直让人无语。姜文是怕观众听不懂英语才故意这么设计的吗?这简直就像是某些影视剧里日本太君突然说起中文一样,完全不现实。总结一句话,剧情乱七八糟,大声嚷嚷,暗示的东西太多,大多数观众根本看不懂,如果看不懂,拍这部电影的意义又在哪呢?
**第三,票房惨淡。**
王晶曾说过,拍电影的目的就是赚钱,拍得再烂也没关系,在他看来,电影就是生意。而姜文拍电影,自然也是为了名和利,但《你行!你上!》的票房却实在不给力,成了暑期档的笑话。连动画片《罗小黑战记2》都能比它高出一筹,实在让人惋惜。影片上映6天,票房才7000万,简直是寒心!相比之下,陈佩斯的电影《戏台》,就算只是点映,票房也不小,这让姜文感觉到无比尴尬,电影简直成了票房黑洞。
**总结一下。**
如今,拍一部好电影真的越来越难了。毕竟,重复的故事太多。这次姜文选择拍摄朗朗的成名之路,理论上是一个创新,但问题是,国内很多人并不熟悉朗朗,而且朗朗大部分时间都在国外,这让很多观众觉得他更像是外国人,或者对朗朗的故事兴趣缺缺。此外,姜文在影片中引用了《让子弹飞》式的风格,惊喜和冲击并没有呈现,反而让电影显得杂乱无章,最终没能获得好的效果,反而被观众吐槽。
所以,整个暑期档,姜文和朗朗,最终竟成了影视圈的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