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龙门客栈》走出杭州开分店,茅威涛跨界转型自称“产品经理”
近日,经典越剧《新龙门客栈》在杭州市场持续火爆后,宣布将走出杭州,于上海、南京等长三角核心城市开设“分店”,以沉浸式演出模式拓展传统戏曲的受众边界。这一消息引发文化界广泛关注,而更令人意外的是,浙江小百花越剧院院长茅威涛在接受采访时坦言:“我现在更像是一个产品经理。”
作为越剧界的标志性人物,茅威涛曾以《五女拜寿》《陆游与唐琬》等作品享誉全国,其“茅派”艺术风格独树一帜。然而,此次《新龙门客栈》的全国化布局,却展现出她从艺术家到文化运营者的角色转变。据介绍,该剧自2023年在杭州首演以来,通过“环境式越剧”的创新形式,将传统戏曲与现代剧场技术结合,打破舞台与观众席的界限,让观众化身“客栈住客”参与剧情发展。这种颠覆性体验迅速引爆市场,首演半年内场次超200场,上座率稳定在95%以上,其中35岁以下观众占比达65%,远超传统戏曲的平均水平。
“传统戏曲不能只活在博物馆里。”茅威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此次全国巡演并非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针对不同城市的文化特质进行“本地化改造”。例如,上海站将融入海派文化元素,南京站则计划与当地非遗项目联动。她透露,团队已建立一套标准化运营体系,涵盖剧本迭代、演员培训、舞台技术等环节,甚至引入大数据分析观众反馈,“就像互联网产品经理做A/B测试一样,我们要用科学方法优化每一场演出。”
这种“产品化”思维在业内引发争议。支持者认为,传统戏曲亟需突破“政府补贴+节庆演出”的生存模式,茅威涛的探索为行业提供了市场化转型的范本;反对者则担忧,过度商业化可能削弱艺术本体的纯粹性。对此,茅威涛回应称:“我们不是在讨好市场,而是在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方式。比如剧中保留了越剧的唱腔和身段,但用现代叙事节奏重新编排,让年轻人既能感受到传统美学,又不会产生距离感。”
据公开资料显示,《新龙门客栈》全国巡演首站将于2024年5月在上海宛平剧院亮相,该剧场已斥资改造为沉浸式剧场,可容纳300名观众同时参与互动。项目方透露,除票房收入外,剧组还开发了主题文创产品、线上互动游戏等衍生业态,预计单站年营收可达2000万元。文化评论家李明认为,这种“戏曲+”的跨界模式若能成功,或将重塑整个传统演艺行业的生态链。
值得注意的是,茅威涛的转型并非个案。近年来,从故宫文创到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传统文化领域正涌现出一批兼具艺术追求与市场敏感度的“新掌门人”。他们用产品思维重构文化传播路径,让古老艺术焕发新生机。正如茅威涛所说:“当观众用脚投票时,我们必须证明传统戏曲依然能提供不可替代的情绪价值。”这场始于杭州的“客栈实验”,或许正在为传统文化打开一扇通往未来的新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