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会料得到?
喜剧大师陈佩斯,阔别影坛多年后,携自导自演的《戏台》强势回归,而为了这出戏,他整整耗了十三年时间。
这部耗费巨大心力,历经5次撤资的电影。最后豆瓣评分高达8.1,票房预测更是有望突破5亿,狠狠打了多少“流量至上”的脸?
而且的评价,更是字字句句都说到了观众的心坎上。
不得不说,还得是老艺术家,陈佩斯一出手,就让如今吵闹的电影圈,安静了,那么他到底给这个时代,端上了一盘什么硬菜?
戏是天大的规矩,也是最后的体面
电影《戏台》的故事,搁在民国乱世,一个草台班子,唱的是《霸王别姬》,可偏偏,台下坐着个惹不起的大帅,非要让自己的关系户小舅子,一个说河北梆子的,来反串这出京戏里的虞姬。
荒诞吗?这只是个开始。
电影版相较于话剧,加了一笔神来之笔,当戏班班主侯玉山,那个舞台上的“活霸王”,在后台听见权贵们肆意羞辱整个戏班,骂他们是“下九流的玩意儿”时,他心里的火能烧穿天。
但他没闹,也没砸场子,他默默转身,勒头,勾脸,穿上那身最重的行头,一丝不苟地登台。对着台下那帮侮辱他的人,用最标准的规矩,唱完了一整场戏。
这一刻,戏,不再是糊口的营生,它成了一个人、一个行当,最后的风骨与体面。
电影里有个细节,老班主轻轻敲了敲戏箱,示意别人不能随便坐,这一下,敲的是戏曲几百上千年的规矩和传统。这种敬畏,是刻在骨子里的。
影片还借一个典故,讲唐代宫廷乐师雷海青,宁可被安禄山肢解,也不为叛军奏乐,陈佩斯把这个故事讲给年轻人听,他想传递的,是那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艺术气节。
“戏比天大”,从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在屈辱和强权面前,唯一挺直的脊梁。
好东西都是用笨功夫“磨”出来的
这出让人拍案叫绝的《戏台》,不是灵光一现的天才之作。
它的前身,是同名话剧,而这出话剧,陈佩斯带着团队在全国演了将近十年,超过八百场,每一场,陈佩斯都亲自坐在侧台,拿着小本子,记录观众在哪个节点笑,哪个地方反应平淡。
观众的呼吸,就是他的节拍器,他根据这些第一手反馈,一个包袱一个包袱地调整,一句台词一句台词地修改。
这像一个老木匠做一把椅子,反复刨光,仔细卯榫,确保每一个连接都严丝合缝,坐上去才舒服、才稳当。
陈佩斯说,“戏是磨出来的”。在这个什么都追求“短平快”的时代,他用的,是最笨的功夫。电影筹备十三年,期间资本来了又走,撤资高达五次,他也没想过抄近路。
他的创新,也不是推倒重来,他说,是“让旧的东西适应现在的生活”。
所以,在电影《戏台》里,你能看到最原汁原味的京剧唱腔和水袖功底,也能感受到现代电影语言的魅力。特写镜头放大了演员眼角眉梢的戏,平行剪辑强化了台前幕后的张力。
古老的核心,用现代的手法精心包裹。这才让这出老戏,跨越了年龄的鸿沟,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满脸胶原蛋白的00后,都能看得津津有味。
“戏疯子”,回来了
台上侯班主的风骨,几乎就是陈佩斯本人的写照。
很多人至今还以为,陈佩斯当年离开春晚,是因为被“封杀”,其实不然,他后来澄清,真实原因,是他觉得那个曾经让他挥洒才华的舞台,创作环境变得不再纯粹。
当创作要为太多艺术之外的东西让路时,他选择了离开,这和电影里,侯班主面对外行指导内行的荒唐命令时,内心的挣扎如出一辙。
戏,得是干净的。
这份“轴”,或者说这份坚持,贯穿了他的艺术生涯,从银幕到舞台,再回到银幕,他走了一个完整的圈。当年他和朱时茂开创了小品这个形式,十一次登上春被万众追捧,但他没有留恋。
拍电影《戏台》时,资本觉得这玩意儿不赚钱,纷纷跑路,陈佩斯没妥协,他宁可慢,宁可难,也“不会为了世道和市场去做改变”。
他不请流量明星,不做噱头营销,就这么安安静静地,把一部心血之作,放在了那里。
他就像那个护着自己戏箱的老班主,箱子里装的是他的命,是他的艺术信仰。谁想来玷污它,门儿都没有。
所以当《戏台》这个“戏箱”终于在公众面前打开时,人们看到的,不止是一出精彩的喜剧。
《》评价它:“用喜剧解构荒诞,以笑声叩问现实”。
这话说得太准了。
电影里的民国,像极了一面哈哈镜,照见了我们当下某些扭曲的影子。“官大一级压死人”的强权逻辑,见风使舵、把溜须拍马当成本事的谄媚小人,还有那个明明什么都不会,却被硬捧成“名角儿”的荒诞“造星”。
这一切,都让今天的观众感到一种奇异的熟悉,然后会心一笑,笑完又觉得心里有点沉。
陈佩斯的喜剧,从来不是挠你胳肢窝的庸俗玩意儿,也不是硬塞道理的尴尬说教,他自己总结过,是“用搞笑的外衣,裹住一本正经的心”。
他让你先笑,等你放松警惕了,再把那根最尖锐的针,轻轻扎到你心里去。
这根针,戳破了流量的虚火,也戳穿了某些领域的“皇帝新衣”,它让人们在笑声中看清,什么是真正的艺术,什么又是打着艺术幌子的生意。
《戏台》的票房,有人预测能到五亿,它的豆瓣评分,在8分还是9分之间摇摆,但这都不重要。
最重要的是,这部几乎没怎么宣传的电影,靠着口口相传,火了。
走进影院的,有陪着父母来的中年人,有自己寻摸来的大学生,甚至还有被短视频吸引的更年轻的孩子。一部讲述京剧后台故事的电影,奇迹般地实现了跨代共鸣。
这证明了一件事:观众心里,都有一把尺子。
这把尺子,叫“真诚”。
你是不是在用心做东西,是不是在尊重观众,大家是能感觉出来的。花里胡哨的营销或许能骗人买一张票,但只有真正的口碑,才能让人心甘情愿地向身边人推荐。
陈佩斯的回归,像是在浑浊的水潭里,丢进了一块明矾。它让那些浮躁的、投机的、糊弄的东西,都沉淀了下去,露出了清澈的水底。
它也让所有人再次确认,我们这个时代,并不缺少审美,也从不缺少对好作品的渴望。
戏唱完了,人该散了。但《戏台》留下的余味,才刚刚开始。
它没喊什么口号,只是安安静静地演了一出戏。
这本身,就是最有力的回响。
本文信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