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电影版《长安的荔枝》总票房突破5亿大关,成为暑期档的热门影片之一。此前,电视剧版《长安的荔枝》曾因“魔改”原著、剧情拖沓、主演丑闻等一系列原因口碑下滑。大荧幕下,观众终于品出了“荔枝”原汁原味的甘甜。
在原作者马伯庸笔下,《长安的荔枝》是一个唐代打工人在朝廷内外摸爬滚打、历尽辛酸的故事,颇有“借古喻今”的意味。导演大鹏在上一部作品《年会不能停!》中对现代职场“牛马”形象的成功塑造,与《长安的荔枝》不谋而合,大唐年间的背景设定让他的叙事更加大胆,影片中不少情节和细节引发了打工人的深深共鸣。圣人和贵妃想吃荔枝,李善德一个底层小官就得赌上身家性命去搏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与“领导动动嘴,下属跑断腿”的现实十分相似;李善德为运送荔枝,在朝堂中奔走周旋,上上下下,各种嘴脸,也像极了打工人为了一份文件被各个部门指使得四处乱窜。除此之外,摸鱼、画饼、房贷、踢皮球、996......都被通过各种形式毫无隐藏地呈现出来,最直接、最真实,也最荒唐、最心酸。
如果说电影中对“庙堂之高”的真实还原,给观众呈现了现实的骨感;那么主创团队对“江湖之远”的改编与延宕,则体现了人心的温暖。影片中李善德的人物形象之所以能“立得住”,不仅因为打工人的遭遇,更因为他有着贴近真实生活的情感。
其一,友情。李善德与胡商苏谅的分道扬镳,曾是许多原著读者心中的“意难平”。电影中,苏谅被李善德的执着所打动,更因这份难得的信任而走出“原生家庭”的阴影。最终,他原谅了曾“背叛”自己的李善德,并在危急关头出手相救。这一改编不仅圆满了原著读者的心愿,更让观众深切感受到“人间自有真情在”的温暖。
其二,爱情。原著中李善德与妻子郑玉婷的故事仅作为背景提及,而电影则将其改编为贯穿始终的“木棉花的承诺”。当李善德离京远赴岭南,郑玉婷于城外相送,嘱他带回岭南的木棉花。这一伏笔在影片高潮处震撼呈现:历经磨难的李善德终于携荔枝返回长安,马背上形容枯槁、疲惫不堪的身影,却背负着沉沉一袋木棉花。白马疾驰,行囊散开,嫣红的花瓣随风漫天飞舞,正应了那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其三,家国情。影片的最后,圣人仓皇逃出长安的消息传到岭南,流放异乡、白发苍苍的李善德剥开荔枝送入口中,泪水在沧桑的面庞上横流。很多人疑惑,李善德被圣人和杨国忠“整”得那么惨,他哭的是什么?他哭曾经所受的不公与屈,他哭圣人和贵妃不以为意的“玉盘珍馐”背负着千千万万的民生疾苦,他哭巍峨的宫阙、流淌的渭水、长安和盛唐的湮灭......这是他心中有关“家国”的全部意象。这一处改编让《长安的荔枝》上升到更高的层次,道出了深植于血脉、无关荣辱与得失,只为“家国”的赤子情怀。
片尾曲《庙堂之外》响起,“我当逐明月枕清风,一身坦荡如城门少年郎”,镜头拉远,意境延伸,内心久久不能平复。庙堂的冰冷和职场的荒诞让人喘不过气,但影版《长安的荔枝》告诉我们,在“庙堂之外”还有清甜可口的岭南荔枝,还有鲜活而生动的人间真情,或许渺小的个体无法抵抗洪流,但困境中的善意与赤诚,始终支撑着我们前行,到达一个又一个“彼岸”。
作者 | 陈子心
编辑|苏群超
审核 | 陈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