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缘相连,却始终无法进入那个家庭的门——这或许是郭麒麟心中最深的痛。作为德云社的“大少爷”,为什么郭麒麟与弟弟郭汾瑒的待遇如此不同?为何郭德纲对这两个儿子的爱,天差地别?
郭麒麟从小就一直渴望得到父亲郭德纲的认可,可这一份希望,似乎注定只能在漫长岁月中渐渐消磨。1996年出生的他,原本跟随爷爷奶奶在天津长大,家族的相声基因和文化熏陶让他早早展现出说相声的天赋。小学毕业后,他便跟着爷爷奶奶一起搬到北京,继续在当地的二十一世纪学校就读,而他说相声的天赋也愈发明显。
然而,在他年纪尚小的时候,父亲郭德纲却命令他放弃学业,加入德云社。那时的郭麒麟,并不是光鲜亮丽的“星二代”,在德云社,他不过是一个打杂的小角色。没有自己的房间,吃饭时没有资格坐上桌,日常生活就是扫地、搬道具、睡在沙发上,吃饭只能窝在楼梯口。郭麒麟曾以为,这一切都是父亲的考验,只要自己表现够好,就能获得父亲的认可,最终成为他眼中的“儿子”。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郭麒麟渐渐发现,无论自己如何努力,父亲依旧对他冷眼相待。舞台上,郭德纲光芒万丈;而在生活中,他却像是一堵冷冰冰的墙。郭麒麟表现不好时,会被父亲当众训斥;即便做得再好,也得不到一个肯定的眼神。
与此同时,郭麒麟的同父异母的弟弟郭汾瑒的待遇却截然不同。郭德纲不惜放下工作,陪着郭汾瑒四处搬家学习,他的母亲王慧更是把大量家产规划在了郭汾瑒名下,简直是家里的“宠儿”。郭麒麟第一次回到家时,弟弟郭汾瑒看着他说的第一句话竟是:“你来我家干什么?”这一句话,犹如晴天霹雳,将郭麒麟心中那最后一丝对父亲的期待彻底击碎。
这个时刻,郭麒麟突然意识到,自己并不属于那个家。他所坚持的一切信念,也在这一刻崩塌了。
18岁成年后的郭麒麟开始寻求摆脱父亲的阴影。他不再依赖父亲的名气,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开始在影视圈中崭露头角,逐渐完成了从相声台到荧幕前的华丽转型。从《庆余年》中的范思辙,到《赘婿》里的宁毅,郭麒麟凭借自己的实力获得了观众的认可,证明自己并非靠父亲的光环成名。他的成功,正是通过无数的努力和坚持,摆脱了家庭的枷锁。
然而,作为父亲的郭德纲,似乎一直没有给郭麒麟足够的爱与关注。在郭德纲严厉训斥郭麒麟的时候,唯一能给他温暖的,是师傅于谦。于谦不仅在郭德纲训斥时给予安慰,还在家中为郭麒麟腾出一间房间,这种非血缘的关爱,远胜过郭德纲对他冷漠的态度。
而与此同时,郭德纲与家人一起参与的上海海上巡演,却缺少了郭麒麟的身影。大家并不奇怪郭德纲的妻子出现,但唯独少了郭麒麟这个“德云社成员”的大儿子,这让人不禁猜测:难道郭德纲别有用心?是否已经为小儿子郭汾瑒接班做了铺垫?虽然小儿子才10岁,但他举手投足之间已透出一股富贵气息,和大儿子郭麒麟的成长经历形成鲜明对比。显然,父亲对大儿子和小儿子的态度,差距巨大。
游轮从上海出发,途经济州、福冈等热门城市,既满足了度假需求,也起到了商业宣传的作用。郭德纲携妻儿尽显温馨,而郭麒麟却独自一人消失在公众视线之外。回想郭麒麟16岁那年,给岳云鹏助场时,由于表现不佳,郭德纲公开训斥他为“蠢子无知”。事后,郭麒麟也在社交媒体上道歉,似乎一直在为自己争取父亲的认可而努力。
随着郭汾瑒的出生,郭麒麟似乎越发无助,越发没有依靠。但他知道,这并不是弟弟的错。他意识到,父亲对待自己和弟弟的态度,早已不是他能改变的事情。如今,郭麒麟凭借多年的努力,终于获得了属于自己的舞台和成就,他的成功,正是对自己不懈奋斗的最好证明。
虽然郭德纲曾在综艺节目中提到,“德云社的未来掌门人只有郭麒麟一个”,而不是被网友称作“真德云少爷”的郭汾瑒,这无疑为郭麒麟的未来铺好了道路。尽管一路走来坎坷,但他终究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然而,作为父亲的郭德纲,依旧坚持着他那种“苦难式教育”,无视郭麒麟的感受。虽然他常说男人最重要的是责任感,但他却未曾给予大儿子平等的爱与关注。那么,作为旁观者,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段父子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