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圈最近可真是掀起了一阵“真诚风”,尤其是这部《戏台》的上映,让无数人感动得不行。你没听错,主演陈佩斯和黄渤这对儿艺术痴心人,真的是用生命在追求艺术,简直给现在的娱乐圈上了堂生动的课!从他们的坚持和执着中,不禁让人反思:什么才是真正的艺术追求呢?
今年7月22日,《戏台》终于上映,这部电影的导演陈佩斯,为了将它搬上大银幕,整整花了八年的时间。经历了无数波折,缺钱、没投资、没演员,但他依然坚持到底。为了筹备电影,陈佩斯甚至将自己的房子抵押了,自己搭建了个排练厅,连排练只能在凌晨偷偷摸摸地进行。其他人白天跑商业活动,他却一到晚上就熬夜修改剧本。如今想来,这简直成了圈内的“笑话”,可是,在流量至上的娱乐圈,这份执着又有多少人能够理解呢?
但更“荒唐”的事儿是——黄渤竟然选择了零片酬出演《戏台》!没有任何报酬,他依旧心甘情愿,全身心投入到角色中。这让人不得不感叹:在如今天价片酬、流量至上的环境中,黄渤的选择,真的是太“敢”了!有网友爆料,他曾为了看这部电影,特意跑去夜场,结果午夜12点,影院竟然座无虚席,最后一排的人竟然搬着小板凳坐着,这画面真是太震撼了。
最初《戏台》排片少,宣传低调,但凭借着短视频的传播,它开始强势逆袭,成为了午夜场的爆款。而这一切的背后,并不是营销团队的功劳,而是因为电影中蕴藏着一种久违的特质——真诚。
说起陈佩斯,那可真是喜剧界的“大咖”啊!他的经典小品《吃面条》《主角与配角》,在春晚的舞台上,给无数观众带来了欢笑和回忆。然而,在1998年后,他突然从春晚舞台消失,一消失就是二十多年。关于他为何离开春晚,网络上有各种各样的猜测,有人说是因为得罪了大佬,也有人说是央视封杀他。直到近年来,陈佩斯才打破沉默,揭开了真相。
原来,是央视的下属公司未经他和朱时茂同意,将他们的经典小品做成光盘售卖,赚取了不正当的利润。对于这种侵权行为,陈佩斯和朱时茂一气之下,选择通过法律途径与央视对簿公堂。这场官司持续了三年,最终他们胜诉,央视不仅要赔偿道歉,还还给他们一个公道。正因为这场官司,陈佩斯再也没有出现在春晚的舞台上。
陈佩斯曾经说过,离开春晚的原因,不仅仅是那场官司,还因为创作理念的分歧。他认为,喜剧应该扎根于生活,给观众带来思考,而春晚越来越注重表面上的热闹和笑果,这与他的创作理念发生了冲突。他不愿妥协,最终选择离开。离开春晚后的日子,陈佩斯并不好过,公司的破产让他几乎连孩子的学费都交不上,事业也一度跌入谷底。但是,尽管如此,他并没有放弃喜剧,反而开始筹备舞台剧,2001年他凭借第一部舞台剧《托儿》大获成功。之后,他继续在喜剧领域深耕不辍。
至于黄渤,他的演艺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早年他曾在歌厅唱歌、当舞蹈老师、开过工厂,还当过玩具店老板,几乎摸遍了社会的冷暖。即使是在电影学院考试时,黄渤也因为外貌被人嘲笑“连黄渤都能考电影学院”,然而他没有被这些打击所击倒。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对表演的热爱,他逐渐站稳了脚跟。现在的黄渤,已经成了票房的保证,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和认可。
黄渤高情商的表现也广为人知。他在金马奖上回应郑裕玲的吐槽:“这不是我的家,金马奖就像家一样。”而且还巧妙怼回蔡康永:“这么多年只见过人骑马,从没见过马骑人。”既展现了幽默,又化解了尴尬。
而说到《戏台》,黄渤更是毫不犹豫地推掉了高额的片酬,零片酬加入剧组。他还为角色准备了半年,提前学习京剧,凌晨四点就开始练嗓,几乎每一场戏都要反复排练,甚至嗓子都累坏了。正是因为他的这份真诚,《戏台》在短视频平台的一段“黄渤三分钟咬字功”片段火爆,播放量突破亿次。
这部电影经历了很多艰难时刻,投资方撤资,宣传断档,甚至很多影院拒绝排片,但《戏台》凭借着它的真实和真功夫,一步步走到了今天。从最初上座率仅为20%,到如今成为话题之作,它终于迎来了逆袭。
而这场电影的胜利,不仅仅是票房上的成功,更重要的是它对传统文化的传播,特别是对京剧的推广。在如今的娱乐圈,黄渤和陈佩斯的坚守无疑是一股清流。有人在观看电影后感动落泪,说:“感谢陈佩斯,您一直坚守自己的气节,做人干净,才是最硬的道理!”
的确,他们两人的坚持让我们看到了艺术的纯粹,告诉我们,演员不应该是追名逐利的工具,而是文化的传承者。相信未来,像黄渤、陈佩斯这样坚守初心的人,定会带给我们更多的艺术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