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短剧在网络上掀起了一股热潮,几乎每次刷短视频平台都能见到它的身影。根据去年底的数据,全国已经有六亿六千二百万人在观看这类剧集,占所有短视频用户的六成以上。今年的市场规模甚至逼近五百亿,明年有望突破七百。这种剧集确实非常适合在手机上观看,每集几分钟,随时随地都能轻松享受。
不过老实说,现在的微短剧质量真让人堪忧。剧情似乎只是在重复旧套路,什么霸道总裁、土味逆袭,设计得简直像是在复制粘贴。有些剧集甚至连台词也没改,只是换了人设、换了名字继续推陈出新。更抓狂的是,某些剧为了吸引眼球,故意加入出轨、打架等极端情节,结果看起来虚假得让人不忍直视。
前两天,有个活动在北京举行,名为微短剧生态共建计划。这个活动聚集了不少专家、平台人士和制作方,一同探讨如何整顿行业,避免乱象。他们的口号是“推陈出新、规范创作”,其实就是希望短剧不要再一味依靠套路挣钱,质量得上去才行。
会场上有人提到,真正受观众欢迎的剧集并不是那些千篇一律的反转剧,而是节奏紧凑、故事真实的作品。例如,有一部讲述外卖小哥日常生活的剧集,或者一些普通女孩在职场奋斗的故事,尽管没有太多狗血剧情,但观众却乐于追更。这说明短剧必须走心,单纯依靠特效累积是无效的。
如今的问题在于,许多制片人只关注流量,剧本写得不认真。有些编剧凭感觉来搞创作,开局就是“总裁爱上灰姑娘”,之后拼命加反转凑时间。观众早已对此感到厌烦,评论区也是骂声一片。统计数据显示,有四成观众认为剧集内容太悬浮、空洞无物。
平台和制作方也开始进行反思。例如,央广的活动提出建立题材库以避免剧集重复,还计划保护原创内容,防止剽窃。但这些措施的实际效果如何还需观察,过去也有无数次承诺要杜绝抄袭,但依旧有剧集换汤不换药。
此外,还有人提出技术层面的问题。如今AI技术能轻松生成剧本,有些公司甚至用AI来编写台词,这样使得剧情的逻辑性大幅下降。等到完全依赖机器来创作,短剧可能连基本的故事性都保不住。
其实,微短剧也可以拍得精彩。像有一部以农村为背景的剧,讲述村民种地卖货的真实故事,虽然不花哨,却能引起共鸣。在观众眼里,这种内容才是真正有力度的,而不是让人看完就忘的碎片化消费。
新规中还提到,要引导创作者远离低俗,要有一定的审美观。但说实话,现在的算法只看点击量,内容的好坏似乎并不重要。如果拍一个清流剧没人观看,平台自然也不会给你流量。因此,很多制作方宁愿拍烂片,只要能获得点击和收益就好。
未来的行业发展或许需要更多政策的引导。国家刚发布的视听创作白皮书,明确表示要严格审查内容,打击抄袭行为。这对那些试图混水摸鱼的公司来说无疑是个警告。但要让新规见到实际效果,还得等待一段时间,现在市场仍然混乱不堪。
当前的微短剧就像个野孩子,在快速成长的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如果不加以整顿,可能会越来越偏离方向,甚至出现严重的质量崩塌。观众们期待行业的转变,但关键在于制片方是否真的能下定决心进行整改。总之,只能先观察新规的实施成效,再静待后续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