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圈里有不少明星的光辉历程,但像于和伟这样的人生经历,真的是充满了温暖与力量,打动每一个观众的心。
3岁失去父亲,他靠姐姐的奶水长大;当他终于成功时,他没有忘记曾经的辛苦岁月,一转身便为8个兄姐买了房子。这一路走来,他经历了太多的痛苦与磨砺,仿佛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励志故事。
1971年,辽宁抚顺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迎来了第九个孩子——于和伟。喜悦的气氛没能持续多久,沉重的现实便压得整个家庭喘不过气。父亲是工人,母亲无业,家里11口人挤在一间漏风的土炕上,生活紧张而艰难。
吃饭成了最大的问题,一块玉米饼要切成九份,粥里的米粒每一粒都要仔细计算,避免浪费。更让人心疼的是,母亲产后虚弱,奶水极少,年仅三个月大的于和伟,整夜哭闹,饿得难受。
就在此时,大姐挺身而出,尽管她刚刚生下了自己的孩子,她毫不犹豫地解开衣襟,用自己不足的奶水同时哺育着两个孩子——她的亲生儿子和这个瘦弱的弟弟。多年后,于和伟提起这一段往事,眼中满是湿润:“大姐的奶水把我喂大,她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家人——在最危急的时刻,依然互相支撑。”
然而,命运并未对这个家庭手下留情。1974年,于和伟三岁时,他正在院子里追蝴蝶玩耍,突然间屋内传来撕心裂肺的哭声——父亲突发急病,离开了这个家。那个曾经将他举过肩头的父亲,如今只剩下墙上的一张褪色照片。
母亲悲痛欲绝,晕倒在地。醒来后,她擦干眼泪,扛起了卖烤地瓜的担子。在零下二十度的寒风中,母亲的棉鞋已经冻得硬如冰块,双手被烤炉烫得满是血泡。小小的于和伟躲在墙角,看着路人嫌弃地躲开母亲的推车,看着哥哥姐姐偷偷捡菜叶做糊糊。
这一刻,“尊严”这个词,犹如一根冰锥,深深刺进了他的心底。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大姐夫带着哥哥们去工地搬砖,姐姐们在纺织厂做童工,甚至16岁的二姐把自己的订婚彩礼拿出来贴补家用。
于和伟自小热爱文艺,哥哥姐姐们深知他的梦想,痛惜在心,纷纷主动辍学,只为了让最小的弟弟能有机会读书。于和伟立下誓言,要出人头地,报答家人的恩情。终于,他如愿考上了上海戏剧学院,可是学费又成了拦路虎。就在这关键时刻,五姐咬牙卖掉了准备给三岁儿子买的钢琴,凑出了4000元。
哥哥姐姐们纷纷伸出援手,拼尽全力将他送进了大学的校门。毕业后,于和伟进入了南京军区话剧团,开始了漫长的“熬”戏生涯。那时的他,毫不起眼,台词说得不流畅,更别提主角了。
然而,凭着骨子里的倔劲,他开始默默地向前辈学习,琢磨演技,从最不起眼的龙套做起。即使有过迷茫、失落、想放弃的时刻,但家人的支持成了他坚持下去的动力。
这一熬,足足十四年。期间,他演了无数小角色,始终在演艺圈的边缘徘徊。直到2003年,他遇到了导演高希希。高希希正在拍摄抗战剧《历史的天空》,而剧中的一个重要反派角色始终未找到合适的人选。当他看到于和伟时,觉得他“有戏”,于是给了他机会。
于和伟紧紧把握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将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剧播出后,他饰演的“万古碑”让人既恨得牙痒痒,也让观众记住了这个有实力的演员。从此,他的事业开始腾飞,《军师联盟》、《一出好戏》等作品陆续推出,成为家喻户晓的实力派演员。
功成名就时,于和伟没有忘记当初走过的艰难路,也没有忘记那些曾经在背后默默支持过他的人。他兑现了自己曾经埋在心底的承诺:给家中的八个哥哥姐姐每人买了一套房。他说:“哥哥姐姐为我付出了太多,现在我有能力了,必须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在如今亲兄弟因钱翻脸的新闻层出不穷的时代,于和伟的故事尤为珍贵,让人看到了血脉相连、知恩图报的真谛。
从矿工的儿子到百亿影帝,从吃姐姐奶水的苦孩子到为全家买新房的好弟弟,于和伟的故事像一部跌宕起伏的电视剧,充满了温暖和力量。正如他在《觉醒年代》中饰演的陈独秀所说:“人生最高理想,在求达于真理。”
不过,对于于和伟来说,这个“真理”就是:苦难是人生的勋章,报恩则是刻在骨子里的信仰。他不仅是荧幕上的好演员,更是生活中一个重情重义的真汉子。他的经历,值得每个人细细品味、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