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的四大名著电视剧作品与央视版相比,普遍更加注重忠于原著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戏说元素,进行大幅度的情节改编。这使得新版电视剧的“戏剧性”更加突出,展现出浓厚的娱乐性特点。今天,我们从《经典再造:四大名著的电视剧改编》(张阳、金强著,中华书局2025年5月出版)一书中,选取一部分内容,围绕新版《三国》的改编,探讨四大名著在大众文化语境下的突破性改编。
与央视版作品高度尊重原著情节不同,新版四大名著电视剧在改编过程中往往大刀阔斧,有时是对原著情节的较大改动,有时则是简单地按部就班演绎,有的甚至对原著的情节进行了过度渲染和扩充。新版四大名著的改编表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一方面,像新版《三国》就大幅度删减了原著中的某些情节,并添加了新的内容;另一方面,像新版《红楼梦》则过于注重忠实于原著的形式,甚至没有对原著的叙事结构进行影视化调整。
具体而言,不同的四大名著电视剧根据原著的主题内容差异,在改编策略上有所不同。《三国演义》作为历史题材小说,原著对话简洁,因而改编者往往通过细腻的“戏说”手法进行改编。而《红楼梦》与《水浒传》是市井社会题材小说,过于戏剧化的改编则显得不合适,改编者更多地需要聚焦如何通过影视艺术最佳地呈现原著的神韵与主题。
从整体趋势来看,新版电视剧普遍对原著情节进行了较大的改编,相较于央视版,这种变化尤为显著。以新版《三国》为例,改编幅度最大。编剧朱苏进曾提到:“新版电视剧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做了很多扩展,加入了一些在小说中没有呈现的情节。例如刘备三顾茅庐的情节,原著中张飞是扬言要放火把诸葛亮烧出来,而我们则把这个情节修改为张飞真的放了火,诸葛亮一觉醒来,茅屋已经被烧着。”这种通过“戏说”手法增强故事性和戏剧冲突的做法,使得三国的庞大故事得到了更为精炼的呈现。
新版《三国》的改编主要突出两方面特点:一是删减和精简原著中的复杂情节,二是增加了对人物矛盾和剧情冲突的强化。比如,编剧删去了原著中复杂的战争和次要情节,只保留了主要人物的故事线,突出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和曹操、刘备、诸葛亮等重要人物的戏剧性冲突。此外,司马懿这个角色得到了极大扩展,塑造了他为阴谋家、权力争夺者的形象,通过一系列细节进一步增强了政治斗争的残酷和虚伪。
与此不同的是,新版《红楼梦》则倾向于对原著的严格忠实,注重形式上的完美再现。改编者并没有对情节作出过多删减或扩充,而是更侧重于通过影视的方式再现原著的细腻情感与深刻主题。相比之下,新版《水浒传》则保持了大部分的原著情节,并未进行影视化的结构调整,导致情节有些冗长拖沓,缺乏必要的紧凑感。
此外,新版《三国》对孙坚这一人物的戏份进行了增加,尤其是孙权年轻时的角色被提前展现,且在孙坚死后,改编者赋予了孙权以更高智慧和政治敏锐度。比如,原著中本应由一个无名儒士向刘表讨要孙坚遗体的情节,在新版中由少年孙权亲自担当,这不仅让孙权的形象更具深度,也增添了戏剧性。通过这些创新,改编者赋予了人物更多的情感冲突和立体感,尤其是父子间的深情,增加了情节的感人性。
然而,对于某些情节的改编也引发了争议。例如,历史学者指出,按照古代的军制,孙权年幼时并不会随父出征,这一情节与历史不符。尽管如此,改编者似乎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在大众文化的语境中提升故事的传奇性和观众的情感投入,而历史的严谨性则被一定程度上牺牲了。
综上所述,新版四大名著电视剧呈现出明显的个性化改编趋势,每部剧都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融入了创作者独特的艺术视角与文化语境。这些改编既增强了戏剧张力,也带来了对原著的全新解读,让经典故事焕发出了更强的生命力和娱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