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凯文 编辑 | 洲洲影视娱评**
7月17日,陈佩斯的电影《戏台》在上映前被业内人士称为“今年最出色的国产电影”,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它的档期被推迟至了25号。这部历时数年打磨剧本的作品,原本投入了超过一亿元的制作费用,但开局票房却只有不到40万,令人有些担心。
不过,优秀的作品总有反弹的机会,经过几天点映后,口碑不断飙升,票房也随之飙升,从最初的39万迅速突破到7000万,陈佩斯沉寂了45年的“复出之战”,终于迎来了反转。
**筹资艰难:陈佩斯“自掏腰包”**
想要让这部《戏台》顺利上演,陈佩斯付出了不小的努力。而电影的第一大难题,便是如何筹措资金。已年过七旬的陈佩斯显然没有年轻时那么大的号召力,投资方对一个“过气演员”的电影项目提不起兴趣,不少好不容易筹到的资金最后也选择“跑路”。
面对这种窘境,陈佩斯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咬牙自己担任了投资人。为了筹措资金,他不仅把自己在北京的别墅抵押出去,还让儿子陈大愚和妻子一起动用了多年积蓄。最终,他们一家人凑齐了1亿200万元,才得以开始拍摄《戏台》。
**挑战重重:从话剧到电影**
《戏台》改编自话剧,转型成电影后面临了巨大的挑战。话剧的场景是固定的,演员的表演几乎成了全部,而电影不仅需要考虑场地、天气变化,后期制作更是至关重要。对于71岁的陈佩斯来说,重新进入电影行业,他成了剧组中“最没有经验的那个”。
但年龄从来不是追逐梦想的障碍。陈佩斯在学习新技术方面毫不妥协。为了真实再现民国时期的细节,他亲自把关每一件服装的设计,甚至还请来了苏州的老手艺人纯手工刺绣,为演员制作戏服。导演的要求也相当严格,8页的导演阐述几乎涵盖了所有细节,特别是在演员方面,他毫不含糊地表示:“这部电影对演员的要求很高,没点真功夫的最好别来。”
**危险动作:71岁依然坚持亲身上阵**
为了拍摄电影,陈佩斯几乎“拼了命”。他不请替身,自己亲自上阵拍摄高空场景。即便是危险的10米高水车场景,他也反复拍了20多次才满意。连撞木桩这一动作,他也坚持不用安全气囊,而是用自己的头直接撞上去。陈佩斯的这种敬业精神,不禁让人感叹他的拼劲。
**初期失利:竞争压力大**
尽管陈佩斯如此努力,但电影的初期并未得到应有的回报。原本《戏台》应该在7月17日火爆上映,但由于姜文的《你行!你上!》提档,再加上大鹏的《长安的荔枝》也提前上映,这部偏文艺的喜剧片完全无法与主流大片抗衡。更糟糕的是,影片的排片率本就只有15%,一时间竟被压缩成个位数。更有影院将其安排在午夜场,和“10块钱随便看”的低价电影竞争。
**不屈不挠:45年的坚持**
然而,陈佩斯最不缺的,正是耐心和抗压能力。经过45年磨练的他,深信总有一天会打破困境。他的演艺生涯充满波折,但无论是家庭背景的挑战,还是行业封杀,都没能让他放弃梦想。即使在年少时,他也并未拥有一个完整的童年,父亲陈强因文革被打成“黑帮”,使得年幼的陈佩斯只能跟随父亲上山下乡,忍受生活的艰辛。
即便如此,陈佩斯依然没放弃自己的演员梦。1973年,他通过田华的帮助,终于考进了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之后一炮而红。无论是和父亲合作的《瞧这一家子》获得文化部优秀影片奖,还是凭借《夕照街》中的“二子”一角获得金鸡奖最佳男主提名,亦或是在1988年凭《少爷的磨难》获得小百花奖最佳男主角奖,陈佩斯的演艺生涯一路高歌猛进。
**从小品到话剧:春晚后的低谷**
然而,命运并没有因此善待陈佩斯。2001年,他因未授权的《吃面条》《卖拐》等作品被电视台播放而起诉,虽然胜诉,却也因此遭到业内封杀。这个事件让陈佩斯的春晚光环逐渐消退,尽管他偶尔还能出一些作品,但长时间未能出现在春晚的舞台上。随着这次变故,陈佩斯开始转型为话剧演员,期间他的《雷人晚餐》和《戏台》等话剧作品也获得了好评。
**重回影视圈:45年的沉淀与重生**
这次,《戏台》不仅是陈佩斯45年沉淀的答卷,也是他重新回归影视圈的标志。电影虽然在开局时遭遇波折,但凭借口碑的不断发酵,终于迎来了票房的爆发。突破7000万的预售成绩,证明了陈佩斯的坚持没有白费。
电影中的金啸天和凤小桐在炮火中依然挺直脊梁演唱《霸王别姬》,而现实中的陈佩斯也像“别了虞姬的霸王重新归来”一样,不向命运低头,坚定地站了回来。
**总结:艺术家不老的坚持**
尽管年事已高,陈佩斯依旧在舞台上闪光,他证明了“人生本如戏台”,几十年的打磨,只为那短暂的一刻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