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伊莎贝尔·于佩尔的演艺生涯中,艺术的真谛从未在于随波逐流,而是始终忠于自我、享受那份独特的旅程。作为法国电影界的国宝级人物,曾数度摘得戛纳与威尼斯电影节的最佳女演员奖项,她的银幕形象往往伴随着深刻的道德挣扎、欲望的纠缠与情感的深渊。
在《舍得智慧人物》第七季中,主持人陈鲁豫与这位法国传奇女演员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对话。这期节目由凤凰网与舍得酒业联合出品,带领观众走进于佩尔的艺术世界,探索她独特的生活哲学。
舍弃商业泡沫,专注艺术本真
提到于佩尔,很多人首先会想到她在电影历史中塑造的那些经典角色:复杂、破碎、充满张力的女性形象。她突破了表演的界限,重新定义了“深刻”与“勇气”的含义——从内心深处充满纠结的情感,到勇敢面对生活困境的女性,她的角色始终带有强烈的个性与情感冲突。
自1977年凭借《编织的女孩》崭露头角以来,于佩尔便开始在影坛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篇章。那时她凭借精准的角色诠释,荣获了意大利电影大卫奖最佳外国女演员奖,她的表演深深打动了影坛与观众。
对于创作,她曾以《编织的女孩》中一场极具挑战性的悬崖戏为例,讲述了演员与导演之间绝对信任的重要性。她表示,演员往往需要与导演共同冒险,甚至闭着眼睛走,信任对方会带领自己走到一个更深的角色世界。正是这种对创作的全情投入,使她在表演中呈现出极为真实和震撼的瞬间。
1980年,她参演的电影《天堂之门》虽然耗资巨大,却遭遇了票房的惨败,被电影史称为“灾难片”。面对这一商业失利,于佩尔却展现出了与常人不同的淡定与深思,她冷静分析道:“电影的经济价值与艺术价值,往往难以完美融合。我为我的野心买单。”她的清醒与豁达,使她能够从这次挫折中汲取力量,将这段经历视为为日后塑造更为复杂角色的铺垫。
深耕复杂角色,探索人性的多维度
从1977年到2017年,于佩尔出演过34个母亲,6个女儿,21次结婚,扮演过两位王后并离婚,还塑造了5位性工作者的形象,跨越了23种职业。这些角色,虽然在数字上看似复杂,却是她自愿与主动的选择。每一个角色的诠释,都是她对人性最深处的探索。
她的表演从不止步于表面,而是深入到角色的精神层面。从清晨的化妆到观察角色形象,从微妙的细节到整个人物的情感推进,每一步都为她的表演注入了力量与生命。无论是保罗·范霍文执导下那位经历强暴后通过意志力重塑命运的女性,还是迈克尔·哈内克导演的《钢琴教师》中那位被欲望与压抑撕裂的音乐教授,她总能在短短的几分钟内,爆发出强烈的情感波动,震撼人心。
对于她而言,每一个角色都不仅仅是一个工作任务,而是一次自我交付的过程。她的表演理念一直都很简单:“保持即兴的状态,相信表演的力量,尤其是当下。”
不惧年龄,热爱从未消退
如今,于佩尔依然活跃在全球多个舞台,从希腊到中国、从韩国到欧洲,她在《玻璃动物园》《樱桃园》《贝蕾妮丝》等作品中持续挑战自我。每当一场演出结束,她总是能够将上一场演出的余温抛在脑后,投入到下一场表演的全新创作中。
她曾谈及工作的动力时说:“只是热爱我所做的事,热爱永远不会消失。”这份纯粹的热爱,不仅让她超越了对年龄的焦虑,还让她在当下的每一个时刻都充满了清澈与力量。或许,这就是她能够在时光流逝中依然保持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舍得哲学:抛下焦虑,享受当下
在这个充满焦虑与速度的时代,社会不断给人们施加标准与框架,焦虑蔓延,内卷成了流行词,职场中“35岁门槛”也早已成为一道无形的墙。人们被时间推着走,往往忽略了生活的初衷。然而,于佩尔以《樱桃园》中的一句话唤醒我们:“生命就要过去了,我们好像还没真正活过。”
在节目中,她在寄语板上写下了“Enjoy Life!”——享受生活。她的这番话,不仅是对个人生活的领悟,也是一种对时代的呼唤。在这个被时钟追赶的时代,只有舍去焦虑,才能真正享受生命的从容与美好。
结语
真正的活着,或许就是在每个当下都对自己说:“此程值得。” 这一份纯粹与真诚,将永远伴随她的艺术之旅,成为她不断追求的动力源泉。正如她自己所言:“长路尽头,唯有热爱不灭。”而每一次专注的投入,都是生命真谛的酿造。
由凤凰网与舍得酒业联合制作的《舍得智慧人物》第七季,带给了观众一场深入心灵的艺术对话。而这一期的节目,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于佩尔的艺术智慧,也让我们反思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与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