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张艺谋执导的《红高粱》的人,最先记住的,无非是那片如火如荼的高粱地,赤红一片,仿佛烈火中的世界。而接着,便是那双因红轿颠簸而不停乱跳的小脚,九儿那足以让人心生无限涟漪的小脚,仿佛承载了一个时代的悲凉与抗争。小脚,旧社会给女人的枷锁。可是,张艺谋却偏要让这双小脚活蹦乱跳,一路奔跑,最后踩在高粱地最深处,发出沉闷的响声,把那枷锁狠狠地甩开。
一、 不必过早谈论主义,先看人性
《红高粱》的故事原本简单至极:
美丽的九儿被父亲卖给了麻风掌柜,随即抬轿的余占鳌一见钟情,半路“抢婚”;
麻风掌柜死后,酒坊变成了九儿的天下;
日本鬼子来了,九儿和她的男人们携手,将高粱酒当做炸弹,痛痛快快地做了场破天荒的大事。
就是这么简单的几笔,却被张艺谋拍得如烈酒一般,辛辣劲儿直入喉咙。辣在哪?辣在九儿那股“我要活得痛快,活得像个人”的原始冲动与决绝。
二、 身体发出的声音
在这部电影中,九儿第一次“开口”并非通过语言,而是通过她的身体,特别是那双被命运捆绑的小脚。
婚嫁的场面,轿夫们故意把轿子晃动,九儿在轿中东摇西晃,但镜头始终紧盯她的脚——红绣鞋,红裤腿,一截白生生的脚踝随之舞动。这不是什么害羞的新娘子,倒像一只被困太久、正跃跃欲试的小兽,渴望挣脱束缚,向世界宣告自由。
随之而来的高粱地“野合”场景,余占鳌将她强行按倒。镜头却转向那片苍翠的高粱地,风拂过,叶片哗啦啦作响,犹如一群嬉闹的孩童在旁边起哄。此刻,又有谁还在乎三从四德?只剩下两个热气腾腾的身体,热烈地互诉着:活着真好。
张艺谋没有把九儿拍成圣母般的高洁,也没有把她拍成妖艳的魅惑女,只有她自己:“我要活得痛快,活得无所畏惧。”
三、 社会的压迫与束缚
但,社会怎能容许女人这么痛快地活?
她的父亲为了几匹骡子把她卖了;
麻风掌柜在世时,酒坊里的伙计们口头喊她“少奶奶”,背地里却说她是“晦气”;
掌柜一死,族里的亲戚立刻跳出来想分财产,言辞中无不透露出对女人能力的轻蔑与贬低。
最狠的场景出现在“敬酒神”的仪式上。九儿一身鲜艳的红衣,站在酒缸前,按着男人们的规矩要“喝三碗、跪三下”。她跪了,可镜头却对准了她的背影:膝盖并没有触地,腰背依旧挺得笔直。那一跪,既是向神明表示敬意,更是向所有看客宣告:我懂规矩,但你们永远无法压低我那倔强的脊梁。
四、 从“我怕”到“我怕啥”
电影中的九儿话不多,但她的情绪变化却清晰可见:
婚前,她低声对父亲说:“我怕。”那是一个已经被规训的闺女;
掌柜死后,她抱着酒坛子对余占鳌笑着说:“今晚就睡这儿。”那是品尝到自由滋味的女人;
而最终,在她炸毁日军车队时,她站在高处,把火把投掷出去,连喊都懒得喊——她已经完全活明白。
张艺谋用高粱地象征了九儿的心理变化:
最初,她被高粱的绿意包围,仿佛被社会的规矩和压迫紧紧束缚;
随后,高粱成为了她的婚床与产房,承载着她的一生;
最后,当高粱化作熊熊烈火,她也把自己点燃,成了那不屈不挠的火把。
这片高粱地,便是九儿的心——从绿色的压抑,到红色的愤怒,再到黑色的灰烬,而灰烬之中,却依然有那未曾熄灭的火星。
五、 野性不灭,精神永存
电影里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小细节:九儿在生完孩子后,抱着孩子在酒坊门口晒太阳,旁边一群男人喝得烂醉,她随手拿起一瓢酒,仰头一饮而尽,喝完后抹了抹嘴角,露出灿烂的笑容。在那一瞬间,所有关于“麻风媳妇”、“寡妇门前是非多”的偏见都被她一口酒冲得烟消云散。
张艺谋在此要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你可以给女人裹脚、卖身、竖立贞节牌坊,但只要她心中仍然抱有“我要活得像个人”的信念,那股原始的野性便不会消失。野性,非粗鲁,而是生命最本质的冲动,是那种“天塌了也得把自己这口气喘匀”的坚韧不拔。
六、 结语:不被捆住的自由
如今再看《红高粱》,九儿那股“不管不顾”的劲儿依然让人热血沸腾。她从不是女权主义的先驱,也没有高声呼喊口号,她只做了一件事:点燃了她身体里的真火,谁愿意看便看去。
因此,不必急着给这部电影贴上“女性主义”的标签,它更像是一杯烈酒,喝下去先是辣喉,再烧胸,最后让你拍着桌子大喊:“原来人,还可以这样活!”
高粱终究会枯,酒坊也会有一天倒闭,但只要世人记得九儿那双曾踩过黄土、跨越火海的小脚,就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束缚下一个渴望自由、敢于撒野的女人。
亲爱的朋友们,愿我们都能像九儿那样,活得坦荡、活得自在,不畏惧任何约束,勇敢追寻自己心中的火焰。